河池中学毕业证样本(3)
1953年以后,国家对宜高的基建投资逐年增加,如:1958年基建投资就等于1950年的20.04倍,学校规模扩大:班数在10~12之间,在校学生保持在450~520左右;教学设备大量更新和添置,1949年有图书1300册,1959年增加到27736册,增加了21.34倍;1949年有教学仪器130件,1959年增加到3841件,增加了28.5倍。解放后十年间毕业学生865人,为解放前“庆高”时期二十多倍。教学质量良好,如1958年有106名学生参加高考,录取大专的100人,升学率达94%。 1959~1961 三年困难时期,宜高师生艰苦办学,教学质量仍保持良好水平。学校规模仍有扩大,1961年上半年有14个班(其中附设初中三个班),学生595人(其中初中121人),教职工60人(其中教师38人)。学制方面:1959年开始实行“一条龙”教学体制,开办附小和初中班,不久又实行“ 九年一贯制”;1961年秋停止招初中班。管理体制方面:1958年秋宜山专区撤消,并入 柳州专区,宜高下放给 宜山县管理;1959年秋,柳州专署将宜高收回,校名为“柳州地区宜山高级中学”,宜高被列为全区重点中学之一。 1962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宜高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1966年上半年,有15个班级,学生612人,教职工64人(其中教师47人)。 1965年 河池专区成立,宜高为河池专区所属,校名为“河池专区宜山高级中学”。 “文革”中,宜高陷入混乱,各方面受到严重破坏,不少师生惨遭迫害。1968年秋宜高恢复招生,但所谓的“复课”,语文课上的是“语录”,政治课上的是“大批判”,物理课上的是“三机一泵”,根本谈不上什么质量。1976年7月,河池地区革委会下令将宜高并入宜山师范,并将宜山师范迁到宜高校址(原宜山师范校址改为河池师专),宜高的教师,一部分并到宜山师范,一部分调入河池师专,其余拨归 巴马民族师范。
(三)
1979年,中共 河池地委、河池 地区行署作出决定:恢复宜山高中。
1980年9月,恢复后的宜高第一次招生4个班,学生200人,教职工21人。
1980年11月, 河池地区行署决定将宜高迁至地委、行署所在地 金城江镇,并更名为“河池地区高级中学”。1981年元月,学校迁到 金城江镇。 河池地区高中为 自治区第一批重点中学之一。八一年在金城江落户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不断壮大发展。 当我们从宜山迁到金城江的时候,地区高中的校园是什么景象?面积32亩,到处是刚推的黄泥巴,只有孤零零的两栋楼。一棵树也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校园面积扩大了,从原先的32亩增加到122亩,又向西部再扩大14亩,达到120亩,这样,校园更宽阔,各种建筑用地和运动场地,美化绿化地就更加充裕了。 其次,校园建设有了巨大变化。当你坐车来到地高,首先看到的是校门,它是一座具有中国建筑传统风格的古色古香的古朴建筑,给人一种地高具有悠久历史的感觉。那金色的琉璃瓦,闪耀出河池地区高中办学的辉煌光焰。走进校园,你算是置身于花园式环境之中了。 学校于1994年投资了40多万元,修建有400米跑道的 田径运动场,有看台,花12万元植上 马尼拉草皮,正是绿草如茵,走在上面都想打几个滚。今年春天,地市委要求创建花园式单位,我们又投入了9万元,把学校大道的东边,几栋教师宿舍楼前美化了一番,修建标准花坛,种上树木花草,树已绿,草常青,花争鲜艳,使人赏心悦目。 在教研楼前,花了7万多元,树起了一座现代派的不锈钢雕塑,凝望那直冲蓝天的象征性雕塑,使人浮想联翩,欲随那飞旋的彩带飞上宇宙,用我们所掌握的智慧的钥匙去打开宇宙的奥秘。学校 中心广场正在美化,设计投入47万元,修建亭台长廊、音乐喷泉、蘑菇亭、花坛,铺上广场砖,它将成为同学们早晚和课余时间读书休闲的最好场所。 自1981年学校从宜山迁来金城江,特别是93年以来,楼房一栋栋地拔地而起。有三栋高标准的学生公寓楼,共投入700多万元。我们重新装修了两栋教学楼,为同学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大教室12条光管,每个教室4台吊扇,全新的课桌椅。学校有两个电脑教室,一个语音教室。正在安装电脑校园网。已经安装教育卫星接收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正在一步步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