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毕业证样本(2)
八十年代以来,我院承担国家“六、五”~“十、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以及横向协作项目210余项, 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100余项; 出版专著35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文章100余篇。1992年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建成“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使我院在储层地质、复杂油气藏形成理论与勘探评价技术、碳酸盐岩异常高压形成机理及油气聚集规律、排水找气、裂缝型油气藏评价预测、板块构造与含油气盆地分析、盆山耦合关系、油藏(储层)地球化学等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或先进水平, 部分达到国际水平, 学院已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石油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历史沿革
石油地质勘探专业最早由重庆大学地质系于1951年在中国石油管理总局的支持下创办。当时重庆大学地质系主任李承三教授给当时中国石油管理总局局长徐今强联系,请求在重庆大学地质系创建石油地质勘探专业,得到总局的批准,并给予经费资助,从1951年开始运行。同年罗蛰潭教授由美国回国应聘到重大探矿系任教,在探矿系创办了石油钻采专业。罗蛰潭在地质系石油地质专业讲授石油开采,石油地质学。
1956年地质部决定创办成都地质学院,设有石油地质勘查系,有石油地质和石油物探两个专业方向。同年石油系已招生240人,因招生过多,学校建设跟不上,1957年暂停招生,又将已招学生进行调整,石油系三个班学生调到北京地院学习,一个班学生留校学俄语。1958年3月川中南充、遂宁、合川三个钻井区同时发现油气。地质部决定成都地质学院石油系恢复招生,并决定将北京地质学院石油系师生分一半到成都增强成都地质学院石油系。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国高校停止招生,成都地质学院石油系同样在长达6年的时间没有招生。在校的学生和教师停课参加 “文化大革命”。
1968—1970年,因搞“文化大革命”而滞留学校的学生先后毕业分配。
1972年,全国开始招收三年制普通大学教育的大学生,石油系继续为国家培养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勘探方面的技术人才。
1977年,国家恢复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石油系面向全国招生,首批共招生两个班,专业为石油地质勘查,学制也有三年改为四年。在随后的八年中,石油系基本维持每年两个班的招生规模。
1985-1987年,由石油系领导决定为大庆油田、胜利油田以及辽河油田培养石油地质和石油物探物探相结合的本科生。
1983-1994年,石油系为大庆油田、四川石油管理局、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南阳油田、玉门油田培养了生产急需的专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