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证样本(2)
南京工程学院
2000年6月,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与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南京工程院。
2001年3月,原核工业部直属南京工业学校并入南京工程学院。
2011年10月,南京工程学院正式获批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在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两个领域开展工程硕士招生录取工作。
详细情况:
上海
同济附设机师科(1915~1933)
1915年,同济医工学堂(附设机师科)创建;
1933年,同济医工学堂(附设机师科)改建同济高级职业学校;
同济高工时期(1933~1953)
南京工程学院校园一角1932年,当时正逢“一·二八”事变,位于江浦的劳动大学校区被日寇炸毁,劳大停办,将其全部房屋、设备及校区附近的房地产划归同济大学接收并令创办高级职业学校。当时学校定名为“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学制三年,招收初中毕业生,暂设机械、土木两科。
1933年8月招考新生,原定机械、土木两科各招50人。后因考生多,成绩好,学校不忍舍弃优秀生源,最后实收新生机械科54名,土木科50名。
1935年5月,教育部将学制增加一年,四年毕业,将校名改为“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简称为“同济高工”。全国解放后,1950年该校改由工业部领导,正式命名为“同济高级工业学校”。
同济高工自1933年创办至解放后脱离同济大学体系,1951年迁至南京止,可分为四个时期叙述:江湾时期;抗战迁校时期;迁回上海时期;迁南京时期。
江湾
当时校址在上海江湾火车站劳动大学工学院原址。学生人数:1933年招收104人,1934、1935、1936年每年秋季各科招50人。四年中专兼职教师主要有唐英、薛祉镐、项经芳、陈一荻(女,德国)等博士3人、教授10人。据《同济大学史》记载:“高级教师及教员有留德的同济毕业生担任,他们专心致志教学,教学质量较高。高职所用的讲义(唐英、薛祉镐、王寿宝等主编)有些全国职校教科书的蓝本。”有些成为用的则是德国技术学校的德文原本,参考手册也是德文原本。
由于学校校风严谨求实,毕业生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在1936年下半年第一届的学生尚在校实习时,即有机关、工厂来校洽聘,平均每人有两三个单位供选择。1937年6月19日举行毕业典礼后,大多数学生都回原实习单位供职。以后各届情况大致与此相似。
抗战迁校
抗战期间,同济高工随同济大学六次迁校,越过千山万水,行程几千里,冒着敌机轰炸扫射,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坚持在离乱中开展教学工作,有的人还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第一次迁上海市区。“七·七”事变炮声响后,日军进逼上海,同济高工随大学部迁至上海地丰路121号(乌鲁木齐路)临时校舍。日寇制造“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战事激烈,学校未能恢复工作,决定迁至浙江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