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毕业证样本(13)
为了在这个湖光山色、风景如画的地方建设一座别具一格的新校园,李四光请来了谙熟中国工程技术的美国工程师开尔斯来进行规划设计。开尔斯先生果然不负众望,他以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北京故宫为蓝本,根据中国传统建筑的“轴线对称、主次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原则,巧妙地利用了珞珈山、狮子山一带的地形,历经一载有余,终于完成了武汉大学新校舍的设计工作。
然而,武汉大学的兴建历程却并非一帆风顺。
首先遇到的困难是湖北省政府的临时变卦。省政府以占用耕地过多为由,迟迟不批准建校申请,新校舍的建设被迫搁置不前。李四光等人多方奔走并邀请省政府代表实地考察,最终省政府在1929年第17次政务会议上正式决定圈定珞珈山一带的土地3000余亩作为武大的新校址。8月15日省政府正式发出公告张贴各处。
第二个困难是修路迁坟。当时从武昌城至珞珈山没有公路可通,只有一条小径,必须修一条公路以便运送建筑器材和物资。要修公路,又有许多坟墓,于是麻烦又出来了。当时的民间风俗,非常迷信风水,认为迁徙坟墓祸及祖先,有违中国几千年来的孝亲观念,因而坚决反对迁坟修路。坟主还联合起来,向省政府请愿,要省政府制止迁坟修路。
当武汉大学大兴土木之时,武昌坟主陈云五等豪绅,以坟墓在珞珈山新校址范围之内,先后向教育部及湖北省政府捏词呈诉,声称武汉大学新校舍之建筑,将迁坟数千冢,破坏风水无数,武大需另选校址建校。湖北省政府竟听信蛊惑之言,函告武大:珞珈山新校址立即停工,另选南湖或徐家棚无坟处兴建校舍。李四光、王世杰等人没有被各方面的压力所吓倒,以惊人的气魄和胆略据理力争,当众宣布:(一)向湖北省政府严正磋商,请其变更上述决议案;(二)呈报中央声明原址范围绝不可变更;(三)工事仍照预定计划进行。在李四光、王世杰的多方斡旋之下,豪绅坟主掀起的反对迁坟闹剧终告结束。
武汉大学第三个困难是经费问题。建一所气势恢宏的美丽校园谈何容易,需要筹集巨额资金。学校最初呈报大学院申请的经费是150万元。1929年,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拨款150万元用于兴建武大新校舍,由中央财政与湖北省政府各支付75万元。
尽管国民党中央已决定拨款,但要将这笔经费落实到位却十分困难。在平息了迁坟风波之后,李四光、王世杰等人又为落实建校经费四处奔波。当时全国财政大权掌握在财政部长宋子文手中,但当李四光、王世杰等人请他照案拨款时,宋态度冷漠,毫不热心。不得已,李四光、王世杰赴京求见行政院长谭祖庵,向他说明此校对将来湖湘子弟影响最大,而筹款却困难至此。谭闻言,立即热忱地说:“放心,此事全部交给我办好了。”宋答应每月筹款5万元,分15个月付清,总算是解决了经费上一半的难题。后来,经过李四光、王世杰的多方奔走,湖北省的75万元也终于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