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更新 - 网站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高中家园网 > 大学资讯 > 正文

重庆大学物理学院毕业证样本(5)

来源:高中家园网

7学科建设

重庆大学物理学科是重庆市“十二五”重点学科,是学校985三期和211三期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根据2013年3月汤森路透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物理学科成为进入世界ESI排名前1%的学科。物理学科有教授1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副教授2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0余人,新世纪人才3人,重庆大学“百人计划”4人。该学科于2003年获得了重庆大学历史上的第一个理科博士点—凝聚态物理博士授权点,也是重庆市的第一个物理学科博士授权点,2006年获得物理学一级硕士授权点,并于2011年获得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本学科还拥有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国家级示范中心和材料物理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物理学科获得了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6项,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承担了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研究生培养任务。已培养出30余名博士,硕士生近300名。承担和完成了国家973(子课题)2项,国家863(子课题)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余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

通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重庆大学物理学在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理论物理和原子与分子物理等二级学科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和充满活力的科研团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和研究成果。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A、B、D、E,Journal of Physics A、C, Nano Letters,Europe Physical Journal C, Applied Physics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等国内外公开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0余篇。其中被SCI检索的论文400余篇,EI检索的论文130余篇,多篇论文的引用次数超过50次。李芳昱教授提出的高频引力波与微波光子流相互作用一阶扰动的原创性理论以及由此设计的高频引力波探测方案,已被国际同行分别命名为Li-Effect (李芳昱效应)和Li-Baker GW detector(李芳昱-贝克引力波探测器)。它所预期的扰动效应和灵敏度.已被国际同行认为是在探测宇宙微波频段的原初高频引力波方面,可能是最有希望的,李芳昱教授多次受邀参加国际会议并做大会报告。吴兴刚教授及其合作者设计的可模拟双重味Bc介子强产生的BCVEGPY程序以及可模拟双重味Xicc重子的强产生程序GENXICC已被国际高能强子对撞机LHC以及TEVATRON上多个著名实验小组所采用及引用;关于Bc介子强产生的理论研究成果也已被写入欧洲核子中心用于指导实验的黄皮书、《LHC-CMS实验组技术设计报告》以及最新的国际重夸克偶素合作组提写的《国际重夸克偶素进展报告》。吴兴刚教授与合作者提出的关于轻介子波函数的WU-HUANG模型,可方便用于模拟轻介子分布振幅行为,已被多人应用于PI,K等轻介子电磁形状因子,B->P跃迁形状因子的具体研究中并取得与实验接近的理论预言。王少峰教授建立的位错晶格理论改进了传统P-N理论,突破了理论只适用直线位错的限制;受邀请在专著《Lattice Dynamics》中撰写一章内容介绍位错晶格理论。胡陈果教授合作发明合成纳米材料的新方法—复合氢氧化物媒介(CHM)法,并发明了低温复合盐媒介法。在纳米材料的制备和纳米器件研究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已在国际著名刊物Nano Lett, Adv Mater, J Mater Chem等境外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已经被引用758次(Web of Science)。担任境外J Mater Chem, J Phys Chem C, Chemical Commun., Electrochem Commun, J Power Sources, Nano Energy, Sens Actuat B等杂志的审稿专家,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申请发明专利10项,已获权9项。2008年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多次邀请在国际会议上作分会报告,担任在香港举行的IEEE INEC 2010国际会议纳米制备分会主席。

高中生家园网 www.17qsd.com 联系QQ:80592977 邮箱:80592977@qq.com

Copyright © 2002-2011 DEDECMS. 高中家园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