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持志大学毕业证样本(4)
周枏(1908--2004),字叔厦,被人称为“罗马法的活字典”。1908年5月,他出生于江苏溧阳歌歧中村,1922年从溧阳县城里的"乙科商业学校"毕业后考入无锡"公益工商中学"商科,1926年周枏考入中国公学大学部商科学习银行会计。1928年8月,经校长胡适和一些留学归国教授等人帮助,周枏前往比利时鲁汶大学学习罗马法。由于他勤奋好学,1931年获政治外交硕士学位。在校期间,他接受了比利时罗马法权威第柏里埃教授教导,并于1934年通过该校的博士生入学考试。1934年11月,早已回国在上海持志学院教授罗马法的路式导学长来信邀周枏回国任教,周枏便踏上了归国的旅程。1934年11月,周枏怀着欲离还留的复杂心情告别了比国,经伦敦到达格拉斯哥登上了便轮,于1934年12月24日平安返回上海,寄住在路式导、黄亚慈夫妇家中,开始了新的生活。从1935年开始,周枏开始了教书育人的布道生涯。当时,上海持志学院的法律系设日、夜两班,周枏讲授日班和经济政策,其学长路式导兼职讲授夜班。在此期间,周枏用一年多时间写成一部三十万字左右的罗马法讲义,但因抗日卫国战争爆发未能出版。后在长沙湖南大学、江苏大学(当时设在武夷山) 、厦门大学、上海暨南大学、上海法政学院讲授罗马法。1979 年后,应邀在西南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学院、安徽大学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讲学。
路式导1935年,在上海执行律师业务的同时,也还在持志学院教授罗马法,讲授夜班。当时中国留学生在比利时鲁汶大学求学者颇多,攻读法学博士的中国罗马法大家路式导、陈朝壁、徐直民、徐铸、宋玉生等。攻读法学博士的5年级学生有路式导、在4年级学习的有陈朝壁和徐直民、在3年级学习的有徐铸和宋玉生。
杨兆龙法学家杨兆龙(1904~1979)字一飞,江苏金坛人。早年考入燕京大学哲学系,在两年内即完成全部学业,经燕大校长推荐,于1922年赴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学习法律,从此开始了以法律为业的生涯。曾在哈佛大学、柏林大学深造,二十四岁时即受聘为持志大学教务长兼教授,曾当选为海牙国际法学院在世界范围内评出的五十位杰出法学家之一;早在1928年,年仅24岁的杨兆龙就受聘为上海持志大学教务长兼教授,次年又被聘为东吴法学院、上海法政大学教授,他的讲义《证据法概论》《商法概论》等作为专著于1930年出版。我国当代著名的学者、法学工作者之一陈朝壁(号大白)教授,江苏盐城人。1922年入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前身),1929年考取比利时鲁汶大学,1932年他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如当时同意留比利时工作,是会被该国教育界聘请教学的。但是,他志在振兴中华、以法治国和为人民教育事业效力,还是执意回国。 1933年回国后,他虽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竟未能受到当时政府的重用,一度冷遇,无从就业。后来,经过亲朋好友的多方努力,才推荐到上海当了“开业律师”,兼任上海私立持志大学、新中国学院、苏皖联立技艺专科学校(原名为“苏皖联立临时政治学院”,后又改称“江苏学院”)、厦门大学等校教授,讲授罗马法、国际私法和民法等课程。同时又挤出时间,从事法学著作,经过3年时间,孜砣笔耕,终于完成《罗马法原理》一书的全稿,不久就得以出版。还著有《中比通婚中的国际私法问题》(法文)、《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