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国界郝斐:脱欧是如何逼着英国大学求上进(2)
现在英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际学生求学目的地,最近美国因为特朗普移民政策产生了不少争议,应该说英国其实是在面临着一个机会窗口。
根据泰晤士报的高等教育排名,有五家英国大学都在国际化的排名中挤入前十。只有继续保持国际化的优势,才会有利于这些高校在新兴市场的拓展。这意味着从教学力量到课程设置,都要与国际竞争力的定位相匹配。此外作为加分项,越来越多的高校寻求与优秀的机构和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有更多学以致用的机会。
今年初UCAS的申请报名截止后,很多英国大学的市场部都开始评估他们招生政策的成效。在我看来,英国本地的年轻人更挑剔,因为这毕竟是他们这辈子第一笔巨大投资。英国大学生每年要花费9250英镑(海外生的学费1万-2.5万英镑),很多学生读书都没有父母资助,用的是免息的助学贷款。换言之,之后他们刚毕业就要背上几万英镑的负债,成为名副其实的"学奴"。与其刚入职场就“巨债缠身”,很多学生甚至开始倾向于放弃读大学,参加英国政府这几年一直在力推的学徒制,做学徒没什么投入,还有微薄工资和日后的工作保障。但英国过去几十年"去产业化"如此彻底,哪里还有什么可惠及大众的学徒制可言,很多高中毕业生一加入学徒制就成了Tesco的廉价搬运工。在英国,升学拿大学学历,尤其是名牌大学或是热门专业毕业,还是在英国找到好工作的不二之选。如果大学本身进行自我提升,毕业生的前途就会更有保障。
要让学生们认为这笔投资有所回报,学校们只能本着商业的思维,增加用户体验,提升客户满意度——这与激烈竞争之下的公司品牌运营和产品质量提升是一个道理。
阿斯顿大学就引入了创新式的"学历学徒制",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也有加入一些名企工作的机会。其实很多大学都在增加类似实践教学的内容,只是明目不同。这些项目不断推出的好处,是让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对专业知识和产业状况都有一个更加符合现实的认知,没准还已经积累了人脉,或者至少和一些行业内领先的雇主有所接触。无论毕业后留在英国还是回到中国,这些都是宝贵的软实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