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高陂中学毕业证样本(7)
经一番紧锣密鼓的筹办,经费筹足,秋季招收了高一、高二年级共两班,并呈报县、省立案。教职员计有黄汉豪、饶强生、廖季达、李锡垣、蔡毓林、卢鸣、黄兆兰、黄仲海、萧德藩、贺三居、赖公蕴、甘永光、卜彬彬、张汉祥、张苹初、李逸轮、刘挺英、郭闻韬、丘家裕、李俊光、丘启明共21人;全校计有初中6个班、高中2个班,共8个班,441人,在当时已是学生人数较多的学校了。
1946年4月2日,广东省教育厅1387号文对本校增办高中案批示:“所请照准”。5月11日,大埔县政府奉令下文照准。
这时期学校的主要改观,是在文昌祠东、西两侧建了两溜平房作为教职员宿舍(后称北院),并将(西院)旧平房拆建成了两层钢筋水泥楼房,称为“第三新校”,还规划了第二新校(南院)下面的征用地用来建筑第四新校。称文昌祠堂为“礼堂”,魁星阁为“学生会”。这是本校继黄五楼、张熙载、廖国础三次扩建高潮之后,出现的第四次扩建高潮。
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高陂中学终于由私塾、小学办成了完全中学,黄五楼、黄天民、黄汉豪祖孙三人功德不小;社会贤达、校董主任丘启明为陂中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9月,黄汉豪校长因其父逝世,到南京奔丧,蔡任尹为代理校长,后为校长。
1947年3月27日,学校改称为大埔县立高陂中学。此时的高陂中学,离高陂镇约三里远,茂林修竹,水绕山环,风景幽美,为全县中学之冠,是求学的一个好去处。体育场宽阔而平坦;沿十七级石阶上至半月形校门坪,进入现在看来已不算大的两扇大门开启的校门,便赫然可见暂作大礼堂的文祠,北院、西院、中院、科学图书馆、东院、南院、食堂,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景观各异而又融洽和谐的校园风景图。各项设施虽未全合理想,但与各地有名中学相比,也不会逊色多少。
4月,学校呈缴了《大埔县立高陂中学校史》。这份校史,丘逵参作,丘启明改正,比较翔实地记载了陂中46年的办学历程,是我们今天编写陂中100周年校史的宝贵史料。
9月,张金平任校长;蔡任尹因迫害进步学生,被汹涌的学潮赶走。
1949年1月,李汉英任校长。全校有高中三个班,初中7个班,共308人。秋,解放大军逼近,大部分学生奔赴革命队伍参加解放战争,国民政府作鸟兽散,学校因经济无着、无人管理而停办。这是本校在晚清民国时期的第三次重大挫折。
领导班子中共陂中支委
书 记:贺瑞庭
副 书 记:郭许洲
纪检委员:廖培城
组织委员:吴庆兰
宣传委员:蔡演杭
学校行政人员
校 长:贺瑞庭
副校长:郭许洲 罗金泉
教导处
主 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