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更新 - 网站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高中家园网 > 大学资讯 > 正文

徐闻县第一中学毕业证样本(2)

来源:高中家园网

从宋代起,徐闻文化教育事业颇有起色,先后办有学宫、书院、社学和义学。尤其是明代创办贵生书院后,全县学风日浓,考取功名者日增。据县志记载:明清两代出进士8名,举人61名,贡生(拔贡、恩贡、岁贡、禀贡、增贡)共562名。但由于民国初年徐闻发生了举世骇人的延绵18年的匪患,其间19万人被杀害,5万人逃亡,以致千村荒废,白骨铺路,商绝市,旅绝途,学绝教,全县经济文化受到严重摧残。民国22年(1933年)匪患平息后,各项事业虽有所恢复,但因人口稀少,经济萧条,故教育十分落后。直至民国26年(1937年),全县只有小学40余所,中学教育仍为一片空白。

1938年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徐闻当局审时度势,顺其民意,拨出专款,利用乡村师范(初师)停办后遗下的桌椅和教具,在文庙旁边的县立第一高等小学的旧址上,因陋就简地办起一所初中,这就是当时徐闻的最高学府——县立初级中学。是年9月招收首届初一新生1个班,学生46人。

学校几经沧桑,先后三更隶属,四迁校址,五易校名。1939年1月,为避日寇空袭,迁往曲界圩。抗战胜利后,1945年底迁回县城原址。1950年10月,改为徐闻县第一中学。1959年改名雷南中学,属雷南县(徐闻县与原海康县南渡河以南部分合并称雷南县)管理。1960年秋改名徐闻中学,属徐闻县管理。1962年在大水桥建分校,高中部分班级迁往分校上课。1964年春,迁往嘉乐园,以部队旧营房为校舍。1968年春,迁返县城原址。1969年划归附城公社管理,改名附城中学,并设立五里分校,大办农场。1980年春,归县教育局管理,复现名。

现在的徐闻中学  该校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历次政治运动的洗礼,在风风雨雨中跨越了70个春秋。在历次运动中,学校受冲击最大的是“七纵”假案、反右斗争,“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在1952年发生的“七纵”假案中,校长陈大应和5名教师被捕,多位教师受株连,导致教学工作失常。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副校长邱瑞芸和10多位教师被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不良的政治影响。在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中,师生长时间参加“土法炼钢”,得不偿失,严重影响文化课教学。尤其是1966年开始的10年“文化大革命”,否定了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煽动“打、砸、抢”和“反潮流”坏风,导致派性斗争尖锐,4名学生在武斗中丧生。回眸70年的办学征途,真可说是崎岖不平,曲折迂回,其变迁大体可按年代分为6个不同阶段:

40年代——战火连年,学校动荡。1939年春,日机不断滥炸县城,县府大院、平民医院和学校损失惨重,南门塘居民区茅屋全被烧光。全城学校停课,本校东迁曲界圩。那里山深林密,瘴气弥漫,虐疾流行。为防日机空袭,师生们白天到山林中上课,夜晚栖身于破屋竹床,三餐尽为粗饭素菜。生活虽然十分艰苦,但教学工作从不松懈。不少学生在地下党员和进步教师的指点下,一边学习,一边参加抗日宣传工作,有的还投身革命队伍。1948年后,中共领导的革命斗争在全县开展,白色恐怖不时笼罩校园。进步学生符世锦,金汉发等常散发革命传单,组织同学开展反暴政宣传和游行示威活动。1949年,粤桂边纵和徐闻独立营多次在县城附近同国民党反动军队激战,本校学生纷纷配合革命部队征粮征枪。徐闻解放前夕,学校领导自动离职,大部分师生回家,部分学生参加革命,迎接解放军南下,学校暂告停课。

上一篇:江门海侨中学毕业证样本
下一篇:没有了

高中生家园网 www.17qsd.com 联系QQ:80592977 邮箱:80592977@qq.com

Copyright © 2002-2011 DEDECMS. 高中家园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