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隍中学毕业证样本(2)
合校后的寿民公学,每年春季或秋季招收初中一个班,高小一个班。从民国十四年(1925)春至民国卅年(1941)共招收了高小17个班共694人,至民国卅一年(1942)春共招收了初中19个班,共1286人。
鉴于教育事业逐渐发展,高小毕业生不断增多,学校于民国廿年(1931)十月呈请省教育厅备案,寿民公学更名为“私立资阳县伍隍场寿民初级中学”,学制三年。
在女权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旧的传统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在寿民初级中学教职员的倡议下,由校董事会决定,经上级核准,私立寿民初级中学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秋季开始招收女初一班学生56人,第二年秋季招收女初二班学生56人。
民国卅年(1941)12月26日,私立资阳县伍隍场寿民初级中学呈请资阳县政府报教育部备案,于民国卅一年(1942)更名为私立寿民中学。原计划将寿民初中办成职业高中,后经县长刘芳的分析,遂办成普通高级中学。这年二月开始招收高中班,同时停办高小,女初二班学生合并到国华女中,本校高初中全招男生。学校由陈光倵任校长,杨芳毓任董事长至民国卅七年(1948),校内各种规章制度已建立健全,学生学习成绩在全川享有盛誉,学校共有校产:西式楼房两幢、中式楼房一幢、田土427.19亩、瓦房16间、草房140间、店房36间、学校农场田土24.3亩。
寿民中学在其二十五年的历史中培养了大批的各类人才,著名现代作家邵子南(原名董聚昌)于1932年毕业于该校。他担任过鲁迅艺术学院文学教员、新华社晋绥分社副社长西南文联副主席,所著《地雷阵》,改编成电影《地雷战》,另有长诗《白毛女》、民间故事《赵巧儿送灯台》等作品脍炙人口,流传很广。
1949年12月,随着资阳的解放,私立寿民中学也跨入了新中国。1949年12月,私立寿民中学随资阳县的解放而获得新生,从此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1950年3月,经资阳县人民政府文教科批准,学校更名为“私立寿民男子中学”,同年8月与私立国华女子初级中学和治平小学合并,校名更改为“私立人民中学”。1952年12月,经省教育厅批准,由国家接管,更名为“四川省资阳县第三中学”隶属教育厅,由内江专区代管。
1960年经内江地区文教局批准更名为“资阳前锋中学”。1962年又经内江地区批准更名为“四川省资阳县伍隍中学”。
1951年上期,浦维均调入该校,成为该校建国后第一名党员,之后又有若干同志调入,学校经上级党组织批准,于1958年成立党支部,全称为“中共资阳县第三中学支部”,并开始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1952年,学校建立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支部和学生会,1956年建立工会组织。
在办学中,经历了民国和建国两个时期,道路非常曲折从1942年增收高中到1952年,高中合并到资阳女中、初中实行秋季招生,1956年又恢复高中招生1961年困难时期,停办高中、压缩初中,压缩超龄生118人,同时压缩教师14人1963年春恢复高中,当年收两个班即66级,高中学生为150人。“文化大革命”中有一段时间停课。1970年恢复初中招生,1971年恢复高中招生,初中实行3年制,高中为2年制、1974年初中实行两年制,学校贯彻毛主席“学工、学衣、学军”指示,开办了砖瓦厂、粉碎车间等企业,还实行开门办学、开卷考试等办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