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天才”没有“坠落”,但也是个教训
知道分子
唐映红专栏
一篇人物专访《奥数天才坠落之后》,把数年前从北京大学肄业的付云皓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之后,已过而立之年的付云皓发表了对报道的回复,称对目前的状况很满意,幸福感很强。
概括一下,付云皓高中时曾经连续两年以满分荣获IMO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在中国派队参加IMO三十余年来,取得同样成绩的只有三人。但是,因奥数成绩出众而保送北京大学的付云皓,进入北大后的第一学期就挂掉了《军事理论》一科,第二学期又有多门课程挂科,最后因物理重修未过,按北京大学规定只能肄业,无法获得毕业证。付云皓后来在广州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从教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从荣膺IMO两连冠保送北大到因挂科肄业,最终执教于一间不知名的普通高校,这段令人遗憾的人生历程因此被媒体的专访文章描绘成天才的“坠落”。不过,尽管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历程,但是根本谈不上“坠落”,付云皓的命运不过是成长过程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自然结果。
当年因沉溺游戏而多门课程挂科,反映了当时的付云皓明显而严重的厌学情绪。北大新生厌学并不是一个鲜见的偶发现象,而是带有相当的普遍性。这是值得教育界反思和警醒的。要知道,能够入读北大的每个学生都是不折不扣的智力精英,这些取得好成绩如探囊取物的学霸为何会厌学呢?
同时,付云皓成为全年级唯一挂掉《军事理论》课的学生,一方面可见其厌学到何等严重的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他自尊水平的不足。一个高自尊的学生,会积极遵循和适应社会规范,并努力获得他人的赞许,不会在一门稍微重视点就能过关的公共课上折戟。
按理说,极具天赋、少年时就能取得盛名、荣膺IMO连冠的付云皓应该发展出高自尊,不应该如同那些破罐子破摔的低自尊学生一样连《军事理论》也挂科。问题就在这里,如果在成长的历程中,特别是12岁以前的成长历程中没有得到积极的正确引导,有着天才资质的付云皓也会在某些心理品质上存在明显缺陷。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厌学的大学生高概率都能在6-9岁的年龄阶段找到肇因的线索。6-9岁是培养一个孩子终其一生学习兴趣、养成学习习惯、获得勤奋感和成就感的关键时期。天资再聪颖的孩子如果在这个阶段被误导,进入高校后厌学就算是种豆得豆,也不足为奇。
另一方面,一个孩子发展出稳定的高自尊水平的关键时期是青春期前夕的9-12岁阶段。如果这个阶段父母或教师的引导存在偏差,就可能导致孩子的自尊水平较低或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