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用转型地方本科院校先行 谋解人才失调(2)
然而,高等教育体系的结构性改革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人社部原副部长杨志明曾坦言,大学生就业难、高端制造业招工难的“两难”结构性矛盾,将成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常态。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学者孙诚曾撰文表示,上述“两难”现状,体现了“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其制度性根源来自现有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
上世纪90年代末,许多技术类学院纷纷升级为综合性大学。大学扩招后,综合性大学的数量上升幅度最大,由仅占7%上升至23.7%。当时,新建的本科和专科学校,大多发展成办学成本较低的应用性文科学校,但高端制造业需求日亟的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仍未解决。
对此,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负责人以答记者问的形式坦言,“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并向普及化发展,但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该负责人还称,“转型改革”将“不是‘挂牌’、更名或升格”,还需解决 “顶层设计不够、改革动力不足、体制束缚太多” 等问题。
多位关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专家认为,“转型改革”将是一场事关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结构性调整的改革。
田志磊表示,“转型改革”将打破原有的一些结构,使教育资源往更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集中。胡建波亦在前述研讨会上表示,中国高等学校将由学术型为主,向研究型和应用技术型两大类型并行发展转移。这将深刻改变中国整个高等教育的格局,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一次重要的历史性机遇。
转型靠激励 扩大高校自主权
考察当下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结构就能发现, “转型改革”的阻碍有其历史惯性。田志磊解释,一些地方高校是在此前的“专升本”过程中,花费很大精力才摆脱了“职业教育”的标签,从而在教育体制中,获得了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资源。尤其是在当下,职业教育的总体声誉尚未提升,如果再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学校,校方也许会担心,学校声誉又受影响。
面对转型的阻力,上述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负责人表示,《意见》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激励措施:一是落实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二是加大对改革试点的支持力度;三是加大对改革试点的经费支持。
具体而言,在扩大自主权方面,《意见》称,“要把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作为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在考试招生、专业设置、职称评定、教师聘用等方面给予试点高校更大的自主权,提高学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源市场变化的能力,促进高校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