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质:我们低估了教师这个职业的难度(2)
我经常念叨美国教育家鲍耶尔的一句话:当一个班级内学生数超过三十个人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这是他考察了千百所学校之后得出的结论;但是,我对这句话也有疑问:为什么是三十个人,而不是二十个人、十个人、五个人呢?我是要作一个预言的:今后班生数规模一定还会不断地下降,下降到什么时候为止呢?下降到个别化的一对一的教育。 可能有一天,随着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发展,文明而富足,“一对一”的教育会成为最常态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最常态的“一对一”的教学就一定能教得好孩子吗?如果能教得好的话,父母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是不是就可以自己教孩子了?今天很多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我觉得说错了——父母跟教师还是不一样的,父母对孩子怀有生命的责任,而生命责任最重要的内容是我反复强调的孕育、哺育、培育,其核心不在知识传承,以及趋向于社会化要求的行为规范教育——包括作为未来公民的担当、合作精神、合作能力等的教育。实际上,父母和教师的教育范围和角度还是有很多不同的。 2 当然,我也明白,很多人总是会说“有的老师很厉害”。但是,我们要去研究他到底什么很厉害。比如说我们很多名师上的课,你听完,会觉得他非常厉害。但到底是什么很厉害呢?这恰恰就是作为一个教师最需要去研究的。 比如,有的老师对学生的心理有很持久的关注,这种所谓的“厉害”,在于他的专业能力高。这个厉害不是徒有其表,也不是像天桥耍把戏的那样,仅仅是靠某些技巧。反过来,我们需要反躬自问的就是:我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呢?我对一个个具体的人到底了解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很多的教学,是建立在对这一个又一个人的理解基础之上,还是首先想到教学计划? 其实,你仔细想一下,答案就有了:还是教学计划作主导,还是以最后的考试达到的某一个目标作为一种依归。几乎可以这么说,所有的教师内心也都明白,我们会对一些学生有所放弃——可能这种放弃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比如说,你怎么教他都不会,他怎么学都很困难,他的智力状况跟其他同学就是有区别。 但是,问题恰恰也就在这儿;我们能不能根据他的智力状况、情感状态,他个人关注的某些特别的热情而进行教学呢?这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你的课堂不只为这个学生服务,你要为全班学生服务,要为五十甚至八十个学生服务。 你内心会有个明显或潜意识的想法:我的学生是分类的,一类学生是优秀学生,二类学生是中等学生,三类学生是后进生。所以我要问:你会放弃谁呢? |
- 上一篇: 全国“最小的主任”:班主任咋就成了烫手山芋
- 下一篇:温州鹿城实验中学毕业证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