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锋:教材出错不可怕,可怕的是“快”与“利”
原标题:杜建锋:教材出错不可怕,可怕的是“快”与“利” 近日,北京林业大学教师施兵“找茬”大学英语教材一事引发广泛关注。无意间发现一本大学英语教材的错误,使得他开始了历时两年对大学英语教材的“找茬”历程。通过查阅100多本教材和资料,他撰写了一份近30页的《大学英语教材质量分析报告》直谏教育部。昨天,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有关出版社对查证属实的问题,采取措施进行更正或将在教材的修订改版过程中更正。教育部将对高校教材建设与教材质量提出明确要求。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只要有认真的态度,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是问题。施兵老师就是这样的人,历时两年,查阅100多本教材和资料,发现问题教材达30多本,不但撰写了质量分析报告,并且直谏教育部。无论如何,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和不怕得罪的勇气都值得人们学习。 其实,这几年,屡屡出错的又何止是大学教材,就连人们常用的工具书——字典都能频频出错。第11版《新华字典》刚面世,就有网友指出,新修订的这本字典有64处错误。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新编学生字典》也是错误百出。尽管出版社都声称图书错误率在允许范围内。但是,这些错误最终损害了字典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从中人们也窥视到一些学人治学态度的浮躁。 不可否认,只要有人参与的编写都会有错误,只要错误率在允许的范围内,都是可以接受的,人们不会过度苛求。大学教材也是由人来编写的,自然会有错误,何况大学教材不同于字典,没有那么多受众,当然也就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但是,公众担心的不是那些教材的错误或者错误的教材,而隐藏在教材背后的“错误态度”。譬如,出版一本质量比较高、使用范围比较广的教材,是一个持久的工程,但是为了尽快出成果,编写者连三赶四,一个“快”字占据主导地位,所谓萝卜快了不洗泥,犯错误的机率自然就会高出许多。更有可能的是,在利益的引诱下,产生的教材编写腐败,你挂名,我编写,搞承包,“利”字当前,什么都敢干,而把学术精神、大学精神等统统抛之脑后。 与“快”与“利”治学态度相比,人们更欣赏一些名人大家的治学态度。还是字典,了解第一版《新华字典》编纂经过的人,想必都对这个“大学者编小字典”事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是一支有着叶圣陶、魏建功等知名专家的编写团队,但他们一点都不肯放松,始终抱着如履薄冰的认真态度,一磨数年,一改再改,到终审时仍惴惴不安,“字典总觉拿不出去,尚须修改”。治学态度之严谨,令今人汗颜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