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校大全_毕业之家园网移动版

高中家园网 > 大学资讯 >

评论:舆情走向折射时代价值变迁

“北大屠夫”陆步轩最近辞去公职,重新做回“猪肉佬”,让很多人回忆起十几年前那场有关“北大毕业生卖肉”的大讨论。

那是2003年,“北大毕业生当街卖肉”的新闻见诸报端后,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人高呼“人才浪费”,更有言辞激烈者称之为“教育之耻”,以至于多年后,陆步轩回母校北大演讲时,仍觉得自己给母校“丢了人”“抹了黑”。

十几年过去,人还是那个人,事还是那件事,但舆论的风向已大不相同。对于陆步轩此次的选择,社会舆论普遍较为理性平和,认为从事何种职业是个人自由,不少人还为陆步轩人到中年的勇敢选择点赞。这恐怕不是“见怪不怪”那么简单。之所以有这种明显转变,根本原因在于,随着时代的进步,公众对于教育问题的看法更趋理性、包容——不再简单地把出身当作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不再道德绑架式地要求某些人“一定要干什么”,不再抱有那么明显的职业偏见。

这是可喜、可贵的进步。陆步轩事件的典型意义在于,反映了几十年来大学生群体从“天之骄子”到不断“去光环化”的过程。近些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普及,部分大学毕业生由于就业不甚理想,心理上难免有落差。比如,有关大学生和农民工收入对比的话题就被炒作了很多年。最近又有媒体报道,大学毕业生与农民工收入的差距,从2005年年底的相差约1.8倍,已经缩窄到2015年的约1.2倍:2005年农民工月均收入为875元,2015年上升到3072元;2005年高校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1588元,2015年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3726元。

如果放在多年前,这么“严酷”的现实恐怕会让很多人高呼“太不公平”,甚至会进一步宣扬“读书无用”。但如今,公众对这种简单的对比并不买账,“凭什么农民工就不能比大学生收入高”“这是又要炒作读书无用论吗”“要看到大学生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透过这些声音,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社会观念的进步,这一方面要归因于社会大环境的转变,另一方面要归功于公众对教育现象的认知更趋成熟、理性,更加不容易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论调所左右。

毫不夸张地说,公众怎么看教育,教育舆情走向如何,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教育问题,而是折射出社会变革和时代价值取向的变迁。在较为宏观的层面如此,在微观层面亦如此。今年9月开始,上海全面推行小学“等第制”评价,淡化具体分数,代之以A、B、C、D或者“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等方式评价学生。最近,有媒体调查发现,55.7%的受访者支持小学“等第制”评价;49.6%的受访者认为这是注重能力培养,符合教改理念;41.8%的受访者认为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客观。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