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敢拍的教育痛点,都在这部印度片里(2)
有一个女儿皮雅,孩子面临上学,两人产生了分歧。 拉吉认为孩子上公立学校就可以,像自己一样可以活的很好。 米图认为这远远不够好,孩子明明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 有这样的观念, 就像我们国内也有很多双语幼儿园,我们现在费劲的学一门外语,然而有很多小孩从小就双语教育,与生俱来般的优越性。 在印度,曾属于英殖民地的历史有很深的影响,甚至一些公众场所只对高层人士开放。 这让米图更加确定自己的想法是对的。 做出第一步,搬家,买学区房。 孩子的入学家长也要进行面试,夫妇两人还为此专门报班培训衣着谈吐各方面, 一大早就在幼儿园门口排队填表格,准备着满兜的钱上这所私立幼儿园。尽管这样,结果是被拒了。 因为学校认为家长的教育程度不够,影响着孩子,他们不想要卖衣服的后代。 简单直接,不给任何塞钱进去的余地。 此路不通,夫妇两开始想其他的办法。 在拉吉拿着申请函和美名其为孩子教育“捐赠”的钱袋去了教育局,就看到了一名想要“捐赠”但被赶出来的父亲。 在这个过程中,处处都充满着阶级划分这满屏的无奈。 这下出现了戏剧性转折,夫妇得知每所名校会有25%的机会预留给贫困学生,这下办法就来了。 穷人的孩子上这所学校,最终也会被高消费吓退,何不取而代之? 秉着这样为穷人家着想的信念,两人伪造贫困证明,搬去了贫民区居住。 在这期间得到真正的贫困户希亚姆一家的帮助,应付学校的家访,制造真正困难的假象。 最终,为自己的女儿获得了这个入学资格。 同时,挤掉了希亚姆孩子的名额。 这让拉吉感到很沮丧,这分明是断送了另一个孩子有可能的出路。 在与校长袒露事实的时候,校长给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帮拉吉掩盖真相。 走后门、弄虚作假、捐赠校舍等等都是教育病态的现象,让教育这个词显得没有一点价值,我们为了变成更好的人去接受教育,然后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不知道变成了什么人。 这部影片用这样一个故事揭示教育的种种弊端,赤裸裸的是,公平这个词只能是相对存在的。 我承认很扎心,或许我们现在还是不能改变什么,最起码这样的影片让大家看到,有了警示性,就取得了成功。 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父母没有错,只是不要让本来美好的希冀的背后有太多浑浊的垫脚石。 不要忘记,孩子在接受学校教育前,是父母在教育。 告诉这个社会,不要把教育变成一门生意。 |
- 上一篇: 变味的职校实习倒逼问责机制
- 下一篇:泉水镇中学毕业证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