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院老师一夜爆红:设计师要有观察他人的(2)
2010年,在澳洲三个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过的何志森回到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读博。看着那些用数据堆砌出来的流线形建筑不断破土、生长,他开始疑惑,继而担忧。有半年时间,他终日对着电脑做设计,不见活生生的人,感到迷茫和痛苦。 一本名为《非正规性城市》的中文著作,将他的视野转换过来。它描述的是平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创造性地重构城市空间。 因为这本书,何志森专程去厦门华侨大学拜访该书作者。有天行至华侨大学与附近村庄相隔的围墙下,他碰到了一群外卖小哥。他们用晾衣杆把盒饭举起来,送给墙内的学生。那个瞬间,围墙在他眼里成了一个陌生又神奇的事物———它原本是建筑师用作隔断的,但在那个特定的场域,围墙仿佛是磁铁,把墙内墙外的两拨人凝聚了起来。人们只需一根小小的晾衣杆,就完成了对于“总体规划”的颠覆和超越。 返回澳洲后,他很快从炙手可热的参数化转到了“非主流”的人文研究,将围墙外送盒饭的小哥作为了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同年,他和澳大利亚景观设计师卡里拉·扎卡里亚教授发起“微观研究工作室”,通过追踪“小”的人物、物体与行为,探寻其背后蕴藏的庞大机理和复杂逻辑。 Mapping,是这类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也成为何志森其后45场工作坊的原点。 有灵魂的设计师要像侦探 2013年,何志森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发起了他的第一场M apping工作坊,取名“寻所未见”;次年,他在澳洲拿到博士学位,又回到华南理工组织“都市侦探”工作坊。 何志森所倡导的M apping,是引导学生摒弃观测时的宏大尺度,用角色代入的方式去理解平凡人群对于空间的使用需求,从而“看见”特定空间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关系、故事、行为和轨迹,最终完成有灵魂、接地气的设计。 换句话说,这个“较小的尺度”,其实就是人的尺度。有的同学按照兴趣研究了湿地公园的蜗牛;有的研究流浪狗,匍匐在地上去感受流浪狗的视线。 |
- 上一篇: 一道独特的风景——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二
- 下一篇:巴中市九中中学毕业证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