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西双版纳教育调查:“因富辍学”之困(2)
就像初尝糖果滋味的孩子一样,见到了大城市的繁华和复杂,再回去过白开水般的日子就难了。毕业后,老村长的儿子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但他还是决定留在省城闯一闯。他在运输公司谋了份差事,开始了颠颠簸簸的日子。 “你去把他劝回来吧”,老村长这样拜托王海军,在他眼里,王海军和自己的儿子一样,都是知识分子,见过世面,也更有共同话题。经过了漫长的拉锯,最终老村长的儿子决定回寨子,先在村委会找份差事干着,然后再准备公务员考试。 在布朗山的褶皱里,藏着24个教学点,它们都生长在寨子的周围,跟寨子有一种天然而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让人想起了古代的私塾。寨子对每一位懂汉话会书写 的人总是尊崇有加,村民会请他到村委会去算账,替村子里的老人写信、读信。节庆时,村民也会给老师下帖子,请他坐上主桌。甚至夫妻间、家庭里的矛盾,教书 先生的一句话,要顶上村干部的一百句。 尽管一片祥和,但是在教育的神经末梢上,隐痛时时发作,对于王海军,更有切肤之感。他发现,这里一切都是原生态的,成人世界的一切糟粕总是无私地向孩子们 敞开。尽管很想教育好孩子,但大多数时候这里的家长都不得要领,只能靠老师。让王海军感到泄气的是,孩子的进步经常是“螺旋式”的。比如,他教会孩子要懂 礼貌要举止文明,一个周末回来,又变得满嘴脏话。 读书图个啥? 从勐海往北,就是西双版纳的州府景洪市。大片大片的橡胶树,如同绿幕般包裹住了景洪,如果走进这些“绿幕”,你就会发现这些树上都挂着胶嘴,扣着胶碗,像树上裂开的一道道伤疤。这里的当地人,割胶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到底为什么要去上学?“只要不做个文盲,能看懂农具的说明书就可以了”,这是很多胶农对孩子上学全部的希望。 在离景洪75公里的勐仑镇上,哈尼族村民二册一家经营着一间割胶用品店,在这个不大的小镇上,这样的割胶店有数十家。 不过,二册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并不是割胶店,而是河边800多棵橡胶树。“贵的时候,胶价一公斤冲到35块”,一年中除了11月到3月不割胶以外,其他时 间都可以割。这样一年下来保守算也有10万元的毛收入。每天早上4点半,二册和自己16岁的小儿子册男,背着工具去割胶,早晨割下来的原料胶,他们粗加工 成胶饼,这样价格更好。这些胶饼稍稍一放就会臭气熏天,版纳人管割胶叫“挣臭钱”。 |
- 上一篇:娄底白碧中学毕业证样本
- 下一篇:培育综合医疗人才 广东省“西学中”培训班正式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