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虐童案再起波澜,男童亲生父母起诉举报人——
用“网络曝光”援助受虐儿童,边界在哪儿
今年4月初,新浪微博网友@朝廷半日闲贴出了一组照片,照片上的男童全身伤痕累累,触目惊心。其发微博称男童受到虐待,学校老师“在多方努力无果后寻求网络帮助”,希望“帮孩子走出困境”。这一“南京虐童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而后司法机关介入调查,并对男童的养母提起公诉。
8月12日,此事再起波澜:据报道,男童亲生父母对发帖人提起诉讼,控告其侵犯了男童的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等多项权利,要求道歉并支付赔偿金共计20万元。此事一经报道就掀起了轩然大波。
记者发现,在相关评论中,舆论几乎“一边倒”地批判男童父母的做法。而据8月16日《扬子晚报》报道,该诉讼已获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法院立案。
男童的亲生父母为何作出起诉决定?网友的发帖行为是否有侵权之虞?中国青年报记者展开调查。
“不能把账算到发帖人头上”
受虐男童的父亲桂某向记者表示,他没有看到网上的评论,提起诉讼只是因为“孩子受的影响太坏了”,“(孩子)出门都感觉好像有人歧视他”。
“为什么把孩子(照片)发到网上去呢?孩子太小了,什么也不懂,随便把我们孩子(曝光)侵犯了孩子人权,对孩子以后成长的影响太不好了。”桂某说。
记者查询发现,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条规定:“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予以劝阻、制止或者向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或者控告。”在网络时代,这一规定似乎有了新的意涵——通过网络曝光来“予以劝阻、制止”虐童行为,从而“曲线救国”。
但是,上述方式是否有侵权之虞?中央财经大学法律援助中心主任李轩认为,首先要从发帖人的主观动机来分析。“发帖人是从关心小孩身体健康的角度,而发了公益性消息。而且微博中并没有指名道姓、也没有对小孩及养父母的名誉权和人身权进行捏造事实或诽谤性质的措辞。如果没有其他证据,这种发帖行为不应被认定为侵权行为。”李轩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