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校大全_毕业之家园网移动版

高中家园网 > 大学资讯 >

“非遗”专业进高校可实现双赢

中国是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国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名单已达到1986人,但传承人老龄化问题严重。而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2211种传统舞蹈,30年间,有多达853种传统舞蹈消亡。“繁荣”与“危机”,构成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两面。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高春明表示,希望在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业。

目前非遗传承中存在的诸如表面、虚假、浮夸、庸俗等问题,以及非遗项目因保护不力存在消亡的危险,确实值得重视。而在高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虽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在笔者看来,可视为破题之议。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民族性特点,如果科目设置得当、教学有方、研究有道,不但可以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起到积极作用,甚至可以成为地方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独有特色专业,实现非遗保护传承与地方高校专业设置的双赢。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特殊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发展都离不开地域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孕育滋养。比如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非遗项目,只有在当地文化传统之中,才有可能得到呈现;一些传统手工技艺,也和当地的环境条件、自然资源息息相关。这也是许多非遗项目在今天经济发展大潮中,由于传承人后继乏人而面临逐渐消亡的重要原因。而也有许多非遗项目不仅在本地、本民族内受到喜爱,同时还受到其他地区和民族群众的喜爱,但在传承与保护上,依然离不开特定的环境。这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不可忽略的客观特点。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各种问题,其实都是在经受经济发展中利益选择的结果。传承中的表面、虚假、浮夸、庸俗,是传承者——具体说应该是投资者在与市场对接的过程中进行了扬弃,遗憾的是,许多时候留下了形式中的粗俗,却舍弃了文化中之精华。当传承出现异化时,真正的文化消亡也就不可避免。高校本身对文化有着天然的吸力,在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中,从市场中保留严肃的非遗文化精粹,高校有着宽广的发挥空间。而在这一点上,地方高职院校的作用发挥尤其值得期待。

一些非遗项目因为其实用性强、使用范围广,其实一直都是高校的热门专业,甚至有以非遗项目之名专设的高校,比如中医及部分戏曲、技艺等。因此,非遗项目能否成为高校的专业,根本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让这些非遗项目进入、以何种形式进入、其深度和广度如何确定以及如果无人选学怎么办等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高校设置非遗研究专业,必须以自己的现有专业设置和当地非遗项目实际相结合,来决定是开设研究型科目还是实操型技术科目。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