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规模连年萎缩 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灵魂的丧失(2)
尽管《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12年信息产业技能人才保障工作的通知》中鼓励各校“不断扩大信息产业类专业学生数量”,但这给中职学校带来了更大的难题:设置电子信息专业,但教给学生什么?迁入内地的代工厂,需要的是大量的流水线组装工人。哪怕初中毕业生,只需要几天的培训,便可上岗。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即使上了中职学校,毕业后也是进入工厂从事不需要任何职业技能的装配工作。于是他们开始形成这样的想法:以其在中职“混”日子,还不如初中毕业后直接进厂。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许多学生进入内地中职学校,都是由于父母的坚持。来自农村的他们,由于初中教育资源匮乏,无法进入高中,父母则不希望他们过早地进入劳动力市场。于是,他们被送进中职拿“文凭”。但许多学生在了解“文凭”的无用后,纷纷选择离开学校。 同时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三年的中职教育并不能为孩子未来的命运带来更多的改变,从而放弃将学生送入中职学习的想法。 令人尴尬的产教脱节 由于内地产业转型对非技术性工人的需求,使得中职学校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若是按照产业转型要求设置非技术性专业,难以满足学生和家长对学习技术的期待;另一方面,若不按照当地产业转型设置专业,则难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发生产教脱离。 一些内地的中职学校同时设置了幼教、计算机、轨道等专业,但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对口工作,大部分还是进入工厂从事流水线的装配作业,或进入服务业、餐饮业工作。他们在中职学习期间,也很难获得相应岗位的实习,只能在当地的代工厂进行与他们的专业毫不相关的实习。在许多地区,由于代工厂对作业员的需求量过大,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许多学校甚至将入学不久的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直接送进代工厂,从而形成“学生工”问题。 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产教的脱节,使得中职学生成为资本攫取利润的对象,也使得职业教育背离了初衷,遭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抵抗。从2010年开始,郑州就出现了多起中职学生抵制实习的群体事件。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工厂内部,都充满了学生各种形式的抗争。 这些不断激化的矛盾,使得“中职”逐渐成为一个“不光彩”的符号,让越来越来的家长和学生望而却步。 职校体系的两极分化 因此,中职的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也是经济的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职业体系两极分化本身也是社会与市场关系转型的结果。 |
- 上一篇:怀化晨曦中学毕业证样本
- 下一篇:龙岗打造“从幼儿园到国际大学”全序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