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提倡批判性阅读:强调独立与思辨(2)
“从阅读角度看,所谓‘批判’,不过就是边阅读边评断,边理解边疑,边沉浸边反省。批判性阅读,强调的就是阅读者独立的姿态、质疑的眼光和思辨的过程。”余党绪说。 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姜恒权则主张用“思考”来替代“批判性思维”一说。 他还在中国教育学会下申立了名为“中学语文思考力培养”的课题。姜恒权这样描述批判性阅读:用俯视而不是仰视的眼光,用摁住而不是捧着的方式,用随意旁批而不是谨慎笔记,用“我注六经”而不是“六经注我”的状态来阅读。 在中学教育中观察了30年,姜恒权表示,“目前而言,中国人不缺阅读,手机上的阅读量也许是全球第一。相对而言缺乏的是思考力,也就是大家说的批判性阅读。多年来国内都在提倡吸纳式阅读,考试阅读甚至清一色都是目的性明确的功利阅读,那种自由思考的阅读几乎绝迹了。” “量少、质次、结构不合理、效益也有限”,这是余党绪对当下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评价。他表示,令人悲观的阅读现状从根基上妨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在急功近利的应试训练下,我们往往不是从文本出发,而是从现成的关于作家与作品的知识出发;不去认真体验、思考与判断,而是借助文本信息来印证已有的概念与判断,在“知人论世”的幌子下,给文本贴上各种相宜的标签。”余党绪说,“比如辛弃疾,抗金英雄、壮志难酬、悲愤压抑……几乎在每一首辛弃疾的诗词解读中,我们都能看到这一堆辞藻,给人的感觉,辛弃疾这一生,除了抗金以及随之而来的“悲愤压抑”,其他都是空白。一个丰富多彩的人,就这样变成得伟岸但苍白。所以,我们需要批判的阅读态度,不是跪着读,而是站着读。” “思辨性”被纳入“新课标” 2018年1月,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被纳入必修课程。 孙立指出,使用批判性思维进行阅读:一能丰富个体的阅读手段,提高个体的阅读能力;二有助于社会形成理性的总体氛围,为公共意见的讨论和表达提供前提和保障;三鼓励质疑和反思,为创造力的蕴育提供土壤。 对此,姜恒权也表示赞同。他认为,在当下提倡批判性阅读有两大好处是其他文化行为无法取代的:第一,为人们提供不同的思考工具。“比如,你看到的叙利亚战争是什么?要纠缠于生化武器,用的是人道主义的工具;要是看到了美国与俄罗斯的博弈,那采用的是国际关系的工具;看到的是石油结算用不用美元,采用的是金融或货币政策的工具。批判性阅读可以自由转换思考的维度,尽可能减少了盲区。广泛而大量的批判性阅读能让人磨亮眼睛。” |
- 上一篇: 以教科研为先导,指导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 下一篇: 家长们花巨资上“止吼课” 评论:还是太焦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