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班”成热门词汇 探索高等教育规律
应该看到,我们这些探索远不是局限于少数人、局限于个人之身,它往往是对一种高等教育规律的有效探索。而无论何种探索模式,都不能缺少对于学生使命感和民族精神的培养。 在中国,“少年班”这一词汇走进国人的视线是在1978年。当年,在邓小平、方毅等老一辈领导人的关心支持下,中国科技大学成立了国内第一所招收智力超常儿童的少年班。从此也改变了宁铂、张亚勤等一批少年天才的人生;1985年,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意见,国内12所高校几乎同时开设了自己的少年班。一时间,“少年班”成为了高等教育的一个热门词汇。 然而30年过去了,曾经“百花齐放”的少年班培养格局早已不在。国内高校中,依然开设有少年班的高校只有中国科技大学和1985年成立少年班的西安交通大学。 今年恰逢西安交大少年班成立30周年。不久前,该校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其中的重头戏便是由该校主办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层论坛。在论坛上,围绕着以少年班为核心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各方专家均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在这些发言中,除了为少年班未来的发展“支招”之外,围绕着更广泛意义上的人才培养,学者们也各抒己见,其中的一些观点很值得我们思考。 批判精神:有“破”才有“立” 一提到少年班,人们往往第一个联想到的词汇便是高智商的“天才”。但是,对于所谓的“高智商”,我们该如何定义呢?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 在论坛发言中,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伍新春简要介绍了国际上对于智力认识的演变过程。 据他介绍,国际上对于智力的研究发展可以以上世纪80年代为界分为两大部分。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国际上普遍认为,所谓智力就是各种认知能力的综合,主要强调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想能力。“也有的学者比喻观测能力是智力的窗口,智力的存储力就是记忆力。”伍新春说。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人们对于智力的认识开始深入,并进一步把智力分成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大部分。其中,分析性智力就是我们通常智力所测验的内容,尤其是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评价这样的能力;实践性智力可以被理解为人的常识,或知道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创造性智力主要是指在智力活动中善于发现和创造新事物。 |
- 上一篇:天宝中学毕业证样本
- 下一篇:这位“学霸”家里十几年不开电视,妈妈几乎放弃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