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班”成热门词汇 探索高等教育规律(3)
民族精神:不能放弃国家使命感 在论坛发言中,西安交大拔尖人才培养办公室主任杨森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一次,他的一位同事陪同美国导师到英国剑桥大学访问,他的导师问:“为什么你们剑桥大学草那么绿?”对于这一问题,剑桥大学给出的回答是:“我们的水已经浇了800年了。” “这说明国外高校之所以能建立成熟的人才培养机制,其重要原因是悠远的建校历史。反观我们中国大学的发展只有百余年,这导致我们的人才培养不可避免地与国外会有一些差距。”杨森说。 然而从另一角度上说,也正因为如此,高校也拥有了更多进行教育创新的空间。 在论坛之前的西安交大少年班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上,西安交大校长王树国表示,我们不能指望在中国大地上只有一种教育模式,这本身既不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也淹没了教育的本质,因为教育的本质是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让每个人的个性在群体的步伐当中得到张扬,但它又不是这个群体当中的推动和牵引,这是我们教育应该遵循的目标。 但这是否代表着各种教育模式之间,没有共通之处呢?至少王树国并不这样看。 “应该看到,我们这些探索远不是局限于少数人、局限于个人之身,它往往是对一种高等教育规律的有效探索。”王树国说,而无论何种探索模式,都不能缺少对于学生使命感和民族精神的培养。 “无论你的智力是如何超常,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放弃这种历史的责任感和国家的使命感,如果放弃这一条,人们有价值的探索都将付诸东流,作为你个人的才华也会被时代所抛弃,因为没有将你的才华充分放在这样一个社会前进的推动力上,每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任何努力都是徒劳的,我希望大家明白这一点。”在发言中,王树国说。
|
- 上一篇:天宝中学毕业证样本
- 下一篇:这位“学霸”家里十几年不开电视,妈妈几乎放弃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