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未来:除了聪明,我们还需要什么?
有句话叫“聪明反被聪明误”。生活中我们很容易会把教育和“聪明”或者比“聪明”书面语一点的“智能”联系在一起。但是它们之间关系到底是什么?又如何影响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 有句话叫“聪明反被聪明误”。生活中我们很容易会把教育和“聪明”或者比“聪明”书面语一点的“智能”联系在一起。但是它们之间关系到底是什么?又如何影响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 “聪明”的维度 1900年,在巴黎,一些显赫起来的家族非常在意他们的子弟是否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将来在学业上是否能呈现他们预期的收获,这当中就有一个人成为了他们竞相拜访求教的教育家,这个人叫尔福雷德·比奈(Alfred Binet)。当时他研发了一套能够测试人和人在学业表现上,不仅仅是现状,也包括对未来有所预判的一套量表或者说工具,就是今天大家非常熟悉的智商(IQ)的来源。 1900年开始,人们非常乐意衡量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其中聪明就成为比奈所发明的这套量表测量差异的一个维度,人们称之为统一制式观,就是关于人和人聪明不聪明,智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维度,甚至是决定性的维度。在统一制式观的影响下就会出现统一制式教育,教育就要为这个可度量的指标的提升和发展贡献力量,好的教育和更好教育之间的差别也往往由这个制式而加以区分。 到上世纪80年代,多元智能观对于统一制式观构成了相当大的挑战。多元智能观的体系,最早提出7种维度,后来又丰富为8种,分别是人际智能,自我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智能,自然智能,图画智能,身体智能,音乐智能(people smart,self smart,word smart,logic smart,nature smart,picture smart,body smart,music smart)。这些丰富了我们理解聪明或者智能的维度中,有一些智能,今天的主流教育不能说没有加以培养,但是却较少进行衡量。有趣的是,较少衡量、较难衡量的东西,往往不知不觉就会在培养当中弱化,并得不到教育者与学习者双方共同的重视。 教育的成效 我们怎么看教育的成效?在统一制式观下,对教育的成效衡量是非常专注一致的。到多元智能,除了已有的维度,还有没有让我们更好地衡量教育成效的因素?它的产出究竟包括什么?经常被人们提到的词汇是知识、能力,那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哪些东西应该被我们做教育的放到自己的成效当中去衡量的?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不断探讨。我援引陈吉宁教授在2014年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上的一段话:“一个人的成长,重要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更要的是价值取向,以及勇气、毅力、自信和团队精神等人格品性。”三个月之后,清华大学发布了教育教学改革的40条意见,一个纲领性的东西就是三位一体。三位就是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 |
- 上一篇: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需强化省级统筹
- 下一篇:洪溪中学毕业证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