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实验中学毕业证样本(2)
学校一直注意用艰苦朴素的传统来教育学生。五、六十年代每年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与工人、农民一起劳动。在六十年代中期,还一度组织师生到市环卫处帮助清卫工人掏粪(倒马桶),于每星期日由班主任带队,凌晨即开始挨家挨户地为市民端马桶。当时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仁愚同志也参加到学生的劳动队伍中。此举后经报纸报道,被温州市民传为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之佳话。
1965年,学校又试行开门办学,安排两个班到茶山五美园上课,让学生边劳动边上课。开学伊始,学生自己动手平整操场、清理教室,因陋就简,深刻体会创业的艰难。当时每周功课中安排两个半天劳动,还将学生分配到农民家,拜农民为师,让他们直接沟通,使学生对农村有更加真切的了解,也帮助当地的农民增长科学文化意识。学校还保留锦山农场,有土地13.28亩,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到农场参加劳动锻炼,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学校的教学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有了更多的理论支持,也得到更大的自主权。八十年代以来,温州实验中学的办学理念进一步得到更新,改革和创新的力度加大,学校向市教育局党委呈送了《关于学校体制改革的请示报告》,提出了八点“松绑”的要求,为后来的改革打下了基础。随后学校制定了《温六中教职员工岗位责任制》、《教职工奖金和奖励试行办法》 等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政治上,全面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对错划右派的16位同志作了改正,纠正了19位同志历史遗留的冤假错案,对文革中遗留的17位同志的问题进行了甄别,解决了两位同志的财产被查抄问题,共解决了56位教师的政策落实问题;在生活上,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提高教工的福利待遇,另一方面采用不同方法为住房困难教工建房。这些举措,消除了教师的后顾之忧,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党支部被评为1986年度市级先进党支部。
八十年代末,学校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民主选 举校长和党政职能分开的举措,林卫平同志担任校长,并由校长聘任组阁领导班子,《温州日报》对此作了宣传报道。此后,温州实验中学在全市教育界率先进行“教职工聘用制”、“结构工资制”、“教学评估制”、“年级管理制”等管理体制改革。通过一系列新制度的实施,办学质量明显提高,社会声誉鹊起,迅速成为浙南地区名校。此时,温州实验中学对温州市学校的“示范”作用已露端倪,前来参观学习的兄弟学校络绎不绝。改革实验成果不仅纷纷被温州其它学校引用或借鉴,而且也为以后市教育局制订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1990年学校确定“团结、勤勉、创新”为校训:学校要求全体师生奉“团结”之理念,以诚待人,友好相处,齐心协力,在融洽的氛围中培养服务社会的谦让和协作精神;要求全体师生树“勤勉”之品格,好学不倦,努力进取,不懈奋斗,传承学校优良的学风;要求全体师生有“创新”之意识,独立思考,破除陈规,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开创未为人知的广阔天地,建设学校、国家乃至全人类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