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高校外迁 不仅仅是人员的搬迁
原标题:教育时评:高校外迁,不仅仅是人员的搬迁
北京高校人口疏解的大幕已经开启,据报道,北京城市学校等三所高校6600余名学生入驻新校区。高校外迁可缓解中心城区压力,也能辐射郊区,但高校外迁不仅仅是人员的搬迁,其背后的软硬件问题都不容忽视。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原本设在主城区的高校纷纷面临尴尬。一则为本就拥堵不堪的城市再“添堵”;二则高校本身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不少高校主校区(或称本部)越发显得拥挤,甚至连教学、住宿都无法完全保障。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高校纷纷外迁办学,开设分校或称新校区。外迁办学,正好解决了城市主城区拥堵等问题,也为高校带来了更大的办学空间,对于当地而言,吸纳了成千上万的高校师生后,带来了教育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机遇。
然而,外迁办学毕竟是不得已而为之之策。成千上万师生的搬迁,牵扯衣食住行、水电交通等一系列问题。首先就是教师面临远距离教学困难。以不少大学都设有分校的珠海为例,从广州本部到珠海校区,坐大巴一般得两个小时,往返就得四个小时,一天内大部分时间都在车上了,这个交通成本实在太高。因此,许多老师不得不将课时集中,尽量在一两天内上完。上完课又得匆匆赶车回来,至于课后讨论、生活中的沟通,恐怕就难以保证了。
除此之外,搬迁至新校区还面临孩子上学、医疗等问题。与市中心相比,高校外迁的迁出地往往较为落后,教育、医疗、商业等配套条件严重不足。这对高校教师来说,难以产生吸引力。云南昆明多所高校搬迁至郊区呈贡,许多教师不得不早晚奔波于郊区和城里,甚至呈贡有房子也不太住,就是因为各种不方便。
而对于数量更为庞大的学生而言,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困难。曾有一名高校教师无奈地说道:现在不少孩子刚从农村出来,上大学又到了山沟里。尽管我们称大学为象牙塔,应该保有一份宁静,但对于许多未曾见过世面的农村孩子来说,在郊区乃至山里的大学待四年,这算不算好,恐怕难说。尤其是在大三大四面临实习、就业时,远离闹市的弊端就更加明显了。
诸如办学条件、校园环境、住宿条件等问题,随着学校及地方政府的不断努力,应该能够慢慢解决,但是包括文化氛围、学校传统、学风等在内的校园底蕴的营造,恐怕非朝夕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