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蜀光中学毕业证样本(5)
其次一个原因是学校的上级领导、学校的领导、全体教师、学校员工和全体学生抱着振兴中华、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思想,努力工作、努力学习,才使学校工作兴旺发达、蒸蒸日上。
当然还有其它原因,这些原因读者自己可以从校史中去探索,我只想就一个原因谈谈我的看法,那就是校训“公能”在蜀光中学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很多学校都有校训作为全体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但实际上不一定起什么作用。往往形同虚设。但是蜀光的校训“公能”自提出以来数十年深入人心,历届学生对之印象深刻,其言行深受校训影响。“公能”校训原是老教育家张伯苓于1934年为南开中学规定的,1938年他担任蜀光中学董事会的董事长后,又把“公能”规定为蜀光中学的校训,并由新任校长喻传鉴书写“尽心为公,努力增能”八个大字嵌于墙上。校训并不仅是一句口号,喻传鉴校长在他提出的《三年改进计划》(把蜀光初级中学改为完全中学的计划)中具体规定了落实“公能”的一系列措施,包含了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的“公能”训练,这同我们今天讲的全面素质教育在一般理解上确乎没有什么区别。“公能”可以说是对这种素质教育的最扼要的概括,最易于为人们所掌握和理解,最便于人们身体力行。
中国很早就有了把人的素质区分为公德和能力两个方面的做法,《周易·乾》载:“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德”是品德,“业”是业务、事功,即能力。《礼记·礼运》说:“选贤与能”。“贤”是品德好,“能”是业务好、能力强。孔子把人的好品质区别为仁、智、勇,仁是德行,智是理性、智力,勇是品德,也是力量。孔子教人六艺,其内容与今天的德(礼)、智(书、数)、体(射、御)、美(乐)、劳(射、御)相当。后来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这三方面就是品德、专业和二者问题的解答。张伯苓提出的校训“公能”正是抓住了人的素质的这两个最基本方面——品德与才能,这是最简洁的概括。张伯苓当然不能以一个中性概念如德、品德作为校训,便以“公”来代表好品德,这也正是抓住了品德的精髓。所谓道德或品德,诚然有对己的问题,但更根本的是对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根本就没有道德问题,也就无所谓对己的问题。如何处理公私关系是伦理道德关系的核心,因此,中国传统道德把“公”(把整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的前面)、“仁”(爱人)摆在突出的地位,提倡“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这种观点贯彻了中华民族的全部历史。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张伯苓是现代民主主义教育家,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但他们对人的素质的概括表现了高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