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制”十字路口的冷思考(3)
在教学管理方面,“分层走班”打破了原来的行政班,学生流动上课,学科和教室固定,教师也相对不变,如何记考勤成为一大难题。“分层走班”可能会导致学校必修课程无法按照行政班“齐步走”的方式开展教学,各个教学班在教学进度上会出现快慢变化。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走班制”增加了学校德育开展的难度。在“走班制”的课程情境下,班主任很少见到自己的学生,全校各个年级、各个班、学校的德育工作如何落到实处?“分层走班”,学生流动而分散,学校很难开展集体活动,班主任如何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呈现的德育问题?
任何一项教育改革,受冲击最大的可能不是学生,而是教师。胡晓明认为,在“走班制”的这场实验中,真正实验的不仅仅是校长,还有教师。一所学校要推行“走班制”,首先要问的就是,这所学校的教师准备好了吗?“分层走班”过程中,教师一般身兼多职:有些教师可能既教A班又教B班,不仅要分层备课,还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目标上把握好分寸。此外,有的学校在六年级以年级部制管理为基础,实行“导师制”管理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担任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承担起教学班管理责任,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成长。教师工作量的增加可见一斑。
从校长角度出发,在推行“分层走班“的过程中,必须要意识到,根据其他学校试行“走班制”的情况,让教师准备好迎接这场课程改革是“走班制”走得既好又稳的前提。在尚未准备好的情况下,一股脑儿地推行“走班”可能会适得其反,“走班制”还需慢走。
“一刀切”的“走班”易走样
就目前一些学校的试点情况来看,全面推行“走班制”还存在很多弊端。例如,师生和家长的教育理念、师资保障、学校的硬件设施、学生管理、思想教育、安全防范以及教学研究方面,都存在太多的问题。再加之我国地域辽阔,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情况不同,学校与学校之间确实存在着差异。
北京师范大学平果附属学校校长高庆海认为,必须冷静对待“走班”热。“对于我国中小学学校来说,‘走班制’并不是‘必选项’,而是‘可选项’。”他以美国学校“分层走班”的情况为例,说道:“即便是在‘分层走班’条件更为成熟的美国,也并不是全部都实行‘走班制’,多数小学还是一名教师教所有科目。而在我国中西部一些地方,很多学校连均衡发展都没有做到,又何谈选择呢?”一些名校“分层走班”教学的成功,并不仅仅是因为“走班制”的制度优势,还因为这些学校自身的师资与硬件设施能够满足“走班制”教学改革的需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