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高考失利的人,现在过着怎样的人生?(3)
遇到问题,绝不四处观望,只会埋头钻研,不解的时候也会求助于人,课堂上他的问题是最多的,滔滔不绝,细繁可陈。
高考时,老天并没有偏爱他的勤奋,他选择复读,一如既往地苦哈哈版,越发像个小学生一样按部就班,有一批同学被大学录取,他从不羡慕,傻根模式开启,生命不止,勤奋不息。
然而,这是一个悲情的故事,第二次高考,他依然没有崭露头角,读了三流的大学,据说在大学里,他进步了许多,由高三时代的小学生版进化为中学生款,热爱运动,喜欢读书,单纯老实。
毕业后考到基层当合同工,27岁时的初恋是现在的老婆,自从有了女儿,他在大家的臆想里还算圆满。
去年,我意外得知他参加国考,留在了省厅,虽说公务员在有些人的眼里并不算一份高逼格的工作,但那个岗位是许多人望尘莫及的,其中不乏名校研究生,对于他来说,的确很高逼格了,至少工资翻倍,至少农村出来的他告慰了年老的父母。
幸运只会砸向那些努力而又准备的平凡人。
那些懂得很多道理的人,有时反而不如懂得道理少而单纯践行的人,因为前者更容易陷入迷茫。
4闫同学,是我高中时代的上铺姑娘,典型的傻白甜,完美的灰姑娘模型,善良朴素,不急不躁,不八卦。
出风头的事没有她,熄灯卧谈的事没有她,她就像个透明人一样存在,她和赵同学类似,但却不急于争论,不善于表达,甚至具备女孩子特有的内敛。
关于成绩,确实也不错。记忆中她比较爱“死学”,高考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吹呐喊中神圣化,许是因为家境的原因,她的胆识、心性和底气并不足以抵抗各方的压力,失利了,没过二本线,在小城的传统观念里,高考是唯一决定命运的门槛,读三流的学校没前途,复读是毋庸置疑的唯一退路。
然而,复读失利,也成了她的标配。征集志愿时报了十八线二本院校。大学时代她依然后知后觉,不紧不慢,形单影只,几乎每天都会去自修晚自习,舍友们打扮得花枝招展,翘首以待的时候,她看恐龙和化石的纪录片;别人急着脱单和撩汉的时候,她研究女人和男人的发展史。
合理地规划时间,是很多人做不到的,大学是一个突破的好时机,它并不是肆意挥霍的代名词,可惜太多人以为到站了,就搁浅了,所以那些无放荡不青春的人,不过是早点认怂了,最终你会明白,真正的酷装不来。
别人千拥万挤在体制的舒适圈安逸度日的时候,她选择了老家发展最慢、管理最松的中学,当了一名老师。
年长的同事们,个个以过来人的身份劝她“从良”,毕竟在小城不入流的单位是很难遇到“优秀”男人的,建议她去考县里的公务员,或者去应聘重点中学的岗位,她总是一副无关紧要的态度,最后那些“劝良”者也都作罢,大抵是嫌她没脑子,不懂得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