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第四中学毕业证样本(3)
2005年——2012年任郫县四中校长,分管教学工作。男, 1963年4月生,岳池县人,四川师范学院化学系化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理学学士,中共党员。
竹晓刚(2012年上任)郫县首届名校长工作室“竹晓刚”工作室导师;
郫县党代表、政协委员;
成都市名校长工作室成员。
历史辛亥新风 四中前身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华夏大地出现一片革新气象。在当时提倡新学的浪潮影响下,郫县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之所以积贫积弱,除了封建专制方面的因素外,就是由于长期的封建教育,没有培养出经世致用的人才所致!要改变这种状况,是中华民族崛起走在世界的前列,那就得效法西方,创办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的现代科学知识,造就有用之才。因此,于民国二年(1913年),将郫县西门外文昌宫的小学堂迁至犀浦南华宫,名为“郫县第二高等小学堂”,学制二年。1922年改旧制高等小学为新制(新制高小二年,初小四年),名为“郫县第二小学校”。当时最初只有高小,以后才添设初小。
1935年,学校开始招收女生,首批女生6人,实行和班上课分班自习。
1940年,国民政府推行新县制,实行政教合一,乡镇长兼任校长,于是学校又改名为“郫县犀浦第一中心国民学校”。
1941年又改为“郫县犀浦第一中心小学”。
1950年,祖国大陆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学校改名为“郫县犀浦第一中心完全小学校”。1956年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开始招收两个戴帽初中班,1957年又继续招收两个初中班。四,二制小学班级全部结束,小学全部改为五年一贯制。
1958年,在教育大革命的高潮中,又继续招收三个初中班。于是把小学部并入犀浦第二完小,独立成为初级中学,改名为“郫县犀浦初级中学校”。学制三年,设校长一人。1958年下期,又改名为“郫县师范学校”,学制四年。因未获上级批准,1959年上期又改师范为“郫县第四初级中学校”。1960年,又改名为“郫县红光第四初级中学校”。
文革开始后,郫县四中受到严重的干扰冲击,学校一片混乱,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这种混乱的状态一直持续到1969年底。这一年学生全部下放农村(未毕业者发学龄期满证),教师下放公社,校舍被犀浦公社中学占用。
在此期间,代之而起的犀浦公社中学是集街道和大队小学的戴帽初中班而成的三年制初中,1972年开始办高中,这就为后来四中的恢复奠定了基础。
1973年,在干部和群众都认识到撤销县办中学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决定恢复县属中学体制。当时各界群众,也强烈要求恢复完中,提高教学质量。而当时县内各公社七拼八凑办起来的高中,教师奇缺。昨日的小学教师今日硬着头皮走上高中讲台。个别只读过初中的教师,也无可奈何的逼上高中课程。这样的高中当然谈不上什么教学质量,社会反应相当强烈。于是县革委决定,集中力量加强管理,定点办完中。这样就把各公社名不副实的高中撤销,集中到郫筒,唐昌,犀浦,安德四个点办学,由县上抽调人员办成一,二,三,四,五,五所完中。用强制性手段来调整这批“易胆大”高中,使之名副其实,走上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