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小看师范类教育调整的复杂性(2)
由于专业的招生结构由院校自主权决定,政府要在信息发布上去影响和调节院校的专业招生结构。政府要发布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信息,以便于教师培养院校能够做出教师教育专业招生的调整,例如对于地方院校来说,本科层次的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就业不容乐观,因此同样需要调整其专业招生结构,增加高水平的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师培养机构数和学生数,减少中学教师的培养数。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地方院校,甚至一些省属院校的教育学作为师范专业要取消,可以办专业,但要办成教育科学的专业,为教育学研究提供后备人才基础,而不是师范专业,作为一种满足社会需要的师范类教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已经过时。
结构调整中还要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专业招生结构,但必须改变“只考不育”的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在城镇化过程中,新学校的建立和优质学校规模“巨型化”带来教师的高需求量,满足这种需求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在职教师的流动,另一种招聘院校新毕业生,而新入职的中学教师和研究生层次的小学教师相当一部分来自综合院校的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是“只考不育”的这部分人,因此让这部分新毕业生接受系统的达到一定年限的专业教育要成为教师教育体系的主要任务,国家不能被“四分之一来自于综合院校的非师范专业”的学生这个数据蒙蔽。
通过以上讨论,需要在舆论上澄清两个基本事实。一是减少本科生招生,仅仅是中学教师教育专业的招生,而切不可理解为幼儿园、小学、特教等教师教育的本科生专业的招生,而高水平的师范大学还应承担起本科层次的幼儿园、小学、特教等教师的培养责任。二是综合院校的非师范专业如果“只考不育”只会给接受新教师的学校带来“再培养”的麻烦,而事实上已经带来了麻烦。今天的中小学校长们抱怨教师培养质量下降主要指通过“只考不育”的非师范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