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西双版纳教育调查:“因富辍学”之困(4)
为了给儿子岩获换取一身黄布袈裟,勐罕镇累讷村的玉蒙钦将5万块钱包进黑色塑料袋,交给了寺庙,这是做“播帕”(升和尚仪式)的费用,相当于他在寺庙学习这段时间的学费。
从寺庙到学校,只有7公里的路,但是岩获还是从爸妈那里“讹”来了一辆摩托。“不给买,就不上学”,岩获以此为条件换来了屁股下面的这辆力帆“轰轰烈”。这种型号在他们同学中很风靡,动力足,便宜,但也很危险。
为了保证100%的入学率,有的寨子采取了一定的惩罚措施,如果家中有适龄儿童没有入学,有一人就要被没收一个人的责任田。
在这里,学校教育和寺庙教育,像是热带雨林里的绞杀榕,纠缠共生,又时有冲突。走进勐海三中,你会发现很多穿着袈裟、剃着光头的随班就读的和尚生。他们白天在学校学习,晚上住在寺庙。
但学校教育和寺庙教育的冲突仍时有发生。和尚生铅笔盒里的课程表上,虽然写着傣文课,但学校教的傣文是新傣文,跟贝叶经上的傣泐文差之千里。傣族人之间交流,主要还是依靠傣泐文。
更让他们感到困惑的,白天和晚上的两重天——白天是课本里的科学精神,晚上是贝叶经里的神鬼来世。和尚生仿佛站在十字路口,两边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同样的问题,如果你问布朗山29岁的阿克人内批,她会顺着你的话头回忆起自己的母校——阿克小学。回忆起课堂提问,她心虚地低下头,躲避老师目光却总被叫 起来的尴尬与温馨。如今,内批已经为人母,自己的孩子也在阿克小学。当年的老师李桂英夫妻也是孩子的老师,他们夫妻俩在这个教学点坚守了18年。在内批看 来,教育就是坚守和传承。
如果你问王海军,什么是教育?他会举起手中的一年级课本。在曼诺小学,他日复一日、课复一课地教着一年级的语文、数学、音乐、美术课。因为曼诺小学只有一年级,二年级之后,孩子就要送到镇中心学校。所以,一批又一批的“一年级毕业生”从这里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