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消失的灵性和教育(2)
在丰子恺《美与同情》中谈到赞美儿童,因为儿童大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孩子会长久地注意一个蚁洞一只蚂蚁的爬行;一个孩子会对树上跳来跳去的喜鹊惊喜万分;一个孩子会为他的玩偶小猫流泪不止……这些在成人的世界里简直不可理喻。然而,孩子们却发现了一个我们很难发现的世界:
“像辣椒一样辣得我睁不开眼睛!”还有一天孩子在家中画了一幅“太阳宝宝”的画,画完后说:“太阳有眼,眼会照人。”晚上刷牙时,孩子一边挤牙膏一边说“毛毛虫出来了!”
孩子第一次看见霓虹闪烁,说:您瞧,“灯在跳舞。”
儿童的语言有时简直就是诗!生活中孩子的一些话,有时甚至会让语言行家大跌眼睛。年龄有大小,可智慧不分大小!孩子的思维是闪光的!
这样的灵性,却不能得到完整的保护,是什么让孩子的“艺术感”和“灵性”一点点消失呢?
孩子的灵气在“苛求完美”中消磨殆尽。在课堂上,我们总会一次次地指责孩子,指责他们的一次次小小的过失。灵性,产生于民主的空气中啊!
孩子的灵气在“标准”统一中消磨殆尽。灵性是心灵的品性、是个性的体现。可是我们的教育太多的“标准”、太多的统一。就这样被我们的教育越磨越少!最后,只剩下干巴巴的一堆文字!
一位哈佛大学校长这样说:
“我们不在乎学校出了几位总统,出了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在乎哈佛是否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自由的发展空间和条件,是否使每个学生都能走向成功。”
我们应从哈佛的教育理念中获得最珍贵的启发:让孩子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从窒息的应试题海中解放出来,还他们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学海和书山中自由地呼与吸。
众所周知,小孩子说一两句富有诗意或灵气的话有时候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其能长久保持这种态势。这不仅仅是我们做父母、做老师的事,更是社会大众的事。
首先父母和教师对孩子应该做到发现、欣赏、保护、引导,给他空气、给他阳光、给他水分、给他土壤……给孩子心灵上的自由,相信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所裨益的。
其次,我们的教育当务之急还是应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