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调查:不恋“北上广深” 就业“重心下沉”(3)
小地方宽阔的平台和自己凸显的优势,让像张武龙这样的毕业生看到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公共管理系2015届毕业生秦磊认为,现在“北上广深”很多领域的人才趋于饱和,发展空间不大。而随着交通、网络等的不断发展,二三线城市在很多方面的优势会得到凸显,甚至不比“北上广深”差。所以,他在就业时,选择了南京的一份工作。
同时,二三线城市因其发展潜力和战略意义,也逐渐成为北上广深一些大公司业务扩展的区域和人才争夺的新阵地。北京一家本土成长起来的建筑企业,就因其在周边省市业务拓展的需要,把校园招聘的重点区域逐渐转为天津和河北地区,而这些地区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发展背景下,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在逐渐增加。
“北上广深”不乏坚守者
当然,在一些人选择放弃或离开的同时,还有一些人抱着“拼一拼”或“试一试”的心态坚守在“北上广深”的“造梦炉”里,或正朝北上广迈进。
从河北一个偏远农村走出来的张亮(化名),十几年来一直有着一个大城市的梦。起初,这个梦是关于北京的,考大学,没能考到北京理想的大学,张亮就选择了兰州大学,学了新闻学专业。他努力学习,勤奋实习,想着在北京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安定下来。
但是,毕业找工作时,“和北京气场不合,就是找不到满意的”。为了“不回小地方”,他选择了“迂回路线”,先去了广东省江门市的一家媒体,又去了佛山市的媒体。最终,经过两年的奋斗,张亮安定在了广州,而广州务实、不浮夸的文化,又成了他扎根大城市的坚实理由。
长治学院2012届毕业生侯晓然至今都想着北京,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目前,在太原一家单位工作的他说:“刚开始觉得这个工作还可以,现在就特别想辞职。开始时业务不是很熟,要学的东西很多,就觉得很有冲劲,但现在各项业务都基本掌握了,按部就班的工作就会感觉很无聊,像在混日子。我还年轻,不想这样,我还在找机会去北京试试。”侯晓然说。
侯晓然的困惑,对外经贸大学毕业生王晨(化名)也感受到了。他在南昌一家国企上班,当时签协议的时候,王晨也是抱着地方提升空间大的憧憬去的,但干了几个月后,王晨就开始不适应了。首先是北方人不适应南方的潮湿和阴冷,然后就是南昌的工作节奏和北京差很多。“有点儿悠闲,我适应不了喝茶看报纸的工作状态,还是想干点事情。”王晨说。
不甘停止奋斗的王晨,如今在准备考研,他想通过考研来冲击一次留京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