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价校服”看程序的合理性
近日,一则“天价校服”的消息在微博上一经发出后持续发酵,几小时内即升至热门话题榜,讨论量过千万。该消息称,东莞某学校发放的校服有12种,共18件,总费用高达2180件,且对购买校服的家长、学生先斩后奏,让家长、学生们措手不及,只好纷纷表示“穿不起”、“简直天价”。这是怎么回事?又是何原因会造成如此高价的校服呢?为此,记者特意走访了部分学校的校服采购部,试图找出其背后的答案。
校服经招标流程 合规却不合理
据“天价校服”当事人——东莞外国语学校解释称,校服价格是由市教育局联合多部门招标确定的,制作校服的企业也表示,单价、面料、质地、款式等都是按照东莞市统一招标要求去做的。在程序上是合规的。
(网上热议的“天价校服”)
但合规并不代表合理。显然,全套校服2180元的价格虽然是通过招标确定的,但整个过程有教育部门、学校、服装企业,却唯独缺少了校服的使用者和购买者——学生和家长。他们不仅未能参与到校服的招标过程,就连价格都是在领到校服之后才知道的。这种的流程或程序如何能解释得通呢?
程序早有要求 执行仍有缺漏
其实,早在2012年就有校服采购的相关指导意见。2012年,教育部即下发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学校实施直接涉及学生个体利益的活动,一般应由学校或者教师提出建议和选择方案,并做出相应说明,提交家长委员会讨论,由家长自主选择、做出决定。依《纲要》意见,显然学校采购校服也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和家长的话语权,而不是等到发了校服再“先斩后奏”。东莞校服的采购流程看似合规,却不合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