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饶宗颐逝世享年101岁,19岁受聘中大(6)
当时中大广东通志馆的藏书量位列全国第二。饶宗颐先生曾说过,那段时间他几乎将馆藏的所有地方志都看过,印象深刻。跟随饶宗颐30多年的学生、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高级研究员郑炜明曾介绍,在中大编纂地方志的这段经历,对于饶宗颐后来学问多面开花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1939年,在中大中文系教授詹安泰举荐下,饶宗颐被聘为中山大学研究员。前往云南途中因病滞留香港。
1979年后,饶先生多次重返中山大学,并受聘为中山大学中华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和中大首任荣誉教授。
饶先生一直关心中山大学的发展,中大校园不少建筑都留下了他的墨宝,比如陈寅恪故居匾额,以及丰盛堂内手书“芙蕖自洁、兰若自芳”,还有为中山大学八十周年校庆题写的“岭学辉光,开来继往”等。
2014年11月3日,中山大学将“陈寅恪奖”颁给饶宗颐先生,当时饶先生谦逊地说:“我的学问是中山大学濡染出来的,中山大学对我的一生都有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柢,加上西方治学门径,是饶先生通往学术殿堂的‘秘钥’”。陈伟武认为,更可贵的是,饶宗颐治学的立足点很高,又从不盲目崇信前辈学者的论断。
20 15年4月2日,“中山大学饶宗颐研究院”挂牌成立,期颐之龄的饶宗颐教授专程自香港莅临广州增城,出席揭幕典礼。
陈伟武说,到目前为止,海内外已相继成立20多家“饶学”研究机构。在他看来,饶宗颐有着特殊家庭背景、特殊经历与惊人天赋,他用学术滋养艺术,又用艺术反哺学问,互相促进发展。“他的个人成就是不可复制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饶先生留下来的精神财富为学术发展的影响还将不断凸显”。
突破王国维理论,提出三重证据法
“我曾在饶宗颐先生身边工作了一段时间,他对我的治学研究影响很大。”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宪通回忆道。
1979年9月,饶宗颐应中山大学之邀,赴广州参加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二届学术年会,此后与内地学者交流渐频。
昨日,曾宪通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说,1981年10月至1983年12月,他赴香港中文大学任中国文化研究所访问副研究员,与饶宗颐合作研究楚地出土文献,合著《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随县曾侯乙墓钟磬铭辞研究》和《楚帛书》三部著作。前两部被誉为研究秦简日书及振兴中国钟律学的奠基之作,后一种则是楚帛书出土40年来最新成果的汇集和全面总结,对推动楚帛书的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回忆,当时陪同饶宗颐先生历时3个月踏访了14个省市,参观了33座博物馆,接触到了大量的考古文物资料。
曾宪通认为,饶宗颐先生在学术上最大贡献之一是,他提出“出土物品之文字记录,其为直接史料,价值更高,尤应强调它的重要性”。曾宪通说,“根据出土的文物进行研究,是对古史研究的重建,这是21世纪新文艺复兴的重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