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攸县第三中学毕业证样本(5)
1961年上期,学校成立党支部,夏文斗同志任书记,易尧彩同志任校长,李干成同志任副校长。学校因势利导,提出了“政治挂帅思想红,教学为主劲不松,师生奋发齐向上,誓把红旗插三中”的口号,开展称为“个十百千万”的竞赛活动,显见成效。1961年初中毕业统考成绩为全县第一。
夏文斗同志和生物教师姜世湖带领师生大搞校园绿化。现在校园里一排排腊树、苦楝、侧柏、楠竹,大多数是1961年-1963年间栽培的,他们为美化校园作出了贡献。
1963年3月,《全日制中学暂行条例》(草案)(即“五十一条”)公布。5月,教育部发布《中学生守则》(草案)。学校在贯彻《条例》和《守则》时,特别强调以教学为主,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
师生渴望安定地工作和学习,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把三中办得更好。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1964年又来了一场“社教前哨战”,抓什么“攸县的龙普腾”,学校的教学秩序又一次受到严重冲击。
三、文革(1966年-1976年)
1966年6月中旬,攸县县委派“文化革命工作组”进驻三中,宣布“停课闹革命”。不久,成立了“文革领导小组”主持学校工作。
“工作组”进校后,根据上级“上连黑主子,下对黑靶子”的指示,把矛头指向广大无辜的教师,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语文教师褚世宜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学校派性斗争十分激烈,陷入无政府状态。
1968年3月,中央发出“复课闹革命”的指示,学生开始回校,工宣队进驻学校。历时两年的派性斗争基本结束,动荡不安的局面才逐渐平静下来。
1969年3月,县政府决定攸县三中开办高中班,刘福启同志调三中工作。这时钢厂工宣队进驻学校协助工作。这一年,招收了首批高中生40人,编为高一班。从此学校由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变成了完全中学。9月,组成了以刘福启同志为主任的革命委员会。
刘福启同志面对“文革”给学校造成的灾难,提出“学生不以学为主是不务正业”,“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他大胆启用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老师,狠抓了教学秩序和学风的建设。于是,学校出现了秩序井然、教学认真、学习努力的可喜局面。1971年,学校向湖南师范学院(现师大)美术系选送了陈德浩同学,外语系选送了李淑媛同学。他们成为攸县三中首批上大学的学生。同年10月,当时的省革委会副主任章伯森同志来校视察,对学校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随着学生年龄结构的变化,学生人数的增加,团组织规模的扩大,1971年10月,学校成立了共青团攸县三中委员会,王全福同志任首届团委书记。
在抓好“以学为主”的同时,学校注意“兼学别样”。建立了学农基地和学工基地。办起了镙丝镙帽加工厂。学校也注意特长生的培养,组建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这支宣传队还利用春节期间到革命苏区和厂矿慰问演出,深受欢迎。与此同时,学校的体育运动也开展得卓有成效,学校男女篮球队连续在1972年和1973年荣获攸县中学生篮球赛的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