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性骚扰现象观察:如何防范高校里的“狼”?(3)
广州心理专家胡慎之分析,在本来觉得安全的校园环境里,遭遇性骚扰对人产生的心理影响包括:安全感的丧失、人际关系有所改变;怀疑自我认知和判断,“被侵犯的女性常表现出自责,她们不敢跟别人说,不知道如何应对,还有强烈的困惑、羞耻和愧疚”。
而对于实施骚扰行为的人,有时他们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是在表达一种情绪,“处在压抑状态的骚扰者,通过露阴、咸猪手等方式表达压抑,做了这些事情后,他们有的会很后悔、愧疚甚至罪恶。在缺乏其他排泄方式和未及时进行强制性心理矫治的情况下,这种压力又变成他们再次实施性骚扰的动力,因而导致恶性循环。”胡慎之说。
专家观点
建议加强反性骚扰教育不能把问题藏在黑暗里
今年5月,在北大女生频频遭遇直播男骚扰后,不少北大学生义愤填膺,自发成立护花联盟,哲学系大二学生李浩田便是其中一员。他告诉南都记者,当时学生们讨论很多应对措施,“有师兄甚至提议搞一个打人小组,不过从来没有行动过。”
在9月份入校前,正在哈佛大学攻读政治学硕士的史奇,接受了一次在线的校园性骚扰课程培训,大概一个小时的视频和PPT,内容包括性骚扰和强奸的定义,遇到性骚扰可采取的措施等。培训完后,每个人还要进行测试才能登记选课。
从上海交大毕业后,何言到了俄亥俄州立大学读研。她告诉南都记者,当发生类似事情后,学校会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并附上投诉途径。此外,校方还经常发邮件做问卷调查,“比国内大学考虑周全太多,更重要的是这里并不觉得受到强奸或者性骚扰是难以启齿的事。”
杜克大学的刘康教授告诉南都记者,美国高校对校园性骚扰的问题尤为重视,“因为这关系到权力和权利的问题,学校一律禁止有这方面的交易。”同时出台各种针对教师、校工和学生的法令和规定。当学生举报遭遇性骚扰时,有专门的委员会介入调查取证。
2014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首次明确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但对于教育提供者在防治性骚扰的义务仍没有明确规定。中国政法大学的刘小楠教授认为,性骚扰一般是在私密环境下进行,很难举证。为此,她建议,关于预防校园性骚扰的要求应该上升到法律层面,并制定具体细则,明确预防和制止性骚扰的主要责任部门。
胡慎之则建议,高校应加强反性骚扰教育,让学生对性骚扰有清晰的认知,同时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
在柯倩婷看来,目前国内高校处理校园性骚扰时,采用的是“问题颠倒,责任颠倒”的方式,为了顾全学校或教授的颜面,而牺牲学生的利益,“这完全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能把校园性骚扰问题藏在黑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