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毕业证样本(3)
西南联大的八年间,物理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据不完全统计,西南联大物理系师生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上百篇,不少论文代表国际先进水平,内容亦相当广泛,涉及广义相对论、湍流理论、原子和分子结构及光谱、热力学与统计物理、介子理论和量子场论、核物理、X射线吸收及晶体结构分析,电子学及生物物理等方面。
西南联大物理系学生中人才辈出。有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有国际知名的电机工程学家张守廉和天体物理学家黄授书,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有黄昆、胡宁、张恩虬、陈芳允、李整武、戴传曾、李荫远、肖健、朱光亚、邓稼先、李德平、应崇福等。
在国难深重、极端艰苦的岁月里,西南联大物理系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却硕果累累,培养了一大批国际国内有影响的人物,堪称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战后恢复时期:1946-1952
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宣布结束,北京大学迁回北平,物理系也随之复系,进入恢复时期。
教师们收罗仪器,自编自印讲义,课程设置基本上沿用自西南联大。当时大多数知名学者都在国外,1946年在校的教授只有饶毓泰(兼北大理学院院长)、郑华炽(兼北大教务长)、赵广增、马大猷(兼北大工学院院长)等。至1951 年,随着江安才、张宗燧、胡宁、朱光亚、虞福春等一批知名学者回国任教,北大物理系的教授阵容才逐渐恢复壮大起来。
1949年建国初期强调为国家建设服务,赵广增教授带头开展光谱分析,翁文波教授为毕业班开设地球物理勘探课程。1952年,北大物理系为我国地球物理勘探专业培养了第一批骨干。毕业学生中,后来成为中科院院士的有于敏、刘光鼎、邓锡铭等。
蓬勃发展时期:1952-1966
1952年秋,为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全国进行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三校物理系的大部分和清华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的气象部分合并成北京大学物理系,设物理专业与气象专业。这是继西南联大后的又一次师资大联合。有来自原来北大物理系的饶毓泰、赵广增、胡宁、黄昆、虞福春,来自原清华物理系的周培源、叶企荪、王竹溪、杨立铭、洪朝生,来自原燕大物理系褚圣麟。
院系调整后物理系学生数量大增,从培养少数学生发展到整批地培养物理人才。每年的学生人数从原先最多二三十个一下子增加到近两百个,1957、58年维持在三、四百人,1959年初,物理系因学科建设和规模的急剧发展,把地球物理和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由物理系分出,建立了地球物理系和无线电系。分成三个系后,物理系每年招生的人数仍有一百五六十人。
学习苏联的教学体制是这个时期北大物理系的特点之一。物理系的教学体制从美国的4年制转变为苏联-欧洲的5年或5年半体制,前4年为基础课,后 1年或1年半为专门化训练或毕业论文。52年全面学习苏联后,53、54、55三个年级改为5年制、56级以后又改为6年制。为了完成这一转变,物理系教师在开设新课程、专门化教学、大规模指导论文等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