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毕业证样本(4)
1956年,根据国家科学发展规划的需要,集中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五校师生到北大物理系,在黄昆、谢希德教授的主持下,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业。三年内培养出的两百余名学生成为我国新兴半导体事业的第一批骨干。对我国从无到有的建立和发展半导体科学技术工业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5年,为了尽快建立我国的核工业体系,国家在北大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原子能人才培养基地--物理研究室(技术物理系的前身)。先后从全国抽调胡济民、虞福春、朱光亚、卢鹤绂、徐光宪等著名科学家和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孙佶、张至善、陈佳洱、孙亦梁、吴季兰、刘元方等来北大开展筹建工作,学生亦调自各大学。1956年我国自行培养的第一届原子核物理专业学生毕业。1959年初物理研究室改为原子能系,1960年又改为技术物理系。技术物理系的建立、发展和演变都与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休戚相关,她为我国核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水平专业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14年中,北大物理类学科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批科学人才和技术骨干,毕业学生中有90多人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1名两弹元勋中,有7名在北大学习和工作过。我国从原子弹到氢弹,花费时间远比其它国家短,于敏功不可没。60年代初我国的第一个激光器仅次于国际上一年试制成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前四年教学科研工作几乎完全停顿,物理学科几代人数十年来辛苦创建的教学科研基础几乎被摧毁。其中技术物理系迁往陕西汉中10年,损失巨大。1970年和1972年到1976年,共招收了六届工农兵学员,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员们仍得到了应有的培养和训练。其中不少人在后来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成绩,成为有用之才。
改革发展时期:1977-2001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文革过后,物理学科各方面工作百废待兴。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学校秩序开始步入正轨。改革开放给几个物理系带来了生机,北大物理学科重振雄风,向国际水平奋起直追。物理系经过二十多年的稳定发展,在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地球物理系和技术物理系,也分别在不同的领域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业绩。重离子物理研究所、天文系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成立的一些研究机构也都努力攀登高峰,为学校的发展和国家的科技进步作出了贡献。北大物理学科无论在规模还是在水平上均已达到了新的高度。
教学方面,77年恢复高考招生以后,本科学制改为4年,从78年和82年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北大物理的教学和系列教材享誉国内外。王竹溪、黄昆、虞富春、赵凯华、郭敦仁、曾谨言等名师名课在国内外影响深远。他们的工作奠定了北大物理,乃至全国物理教学的传统;至1985年,北大物理大部分的课程都有了自己教师编写并公开出版的教材,为国内许多院校所采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