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准了再出发 慢一些就业又何妨(3)
“慢就业”不等于“不就业”,选择“慢就业”要理性
近年来,像林志伟、金莎这样的“慢就业”现象越来越多,有研究显示,与“80后”的“毕业就工作”“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不同,“90后”尤其是“95后”的新生代就业群体中,“慢就业”现象更为明显,很多毕业生并不急着找工作。
为何高校毕业生“慢就业”逐渐成为一种现象?有专家认为,一方面,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应届毕业生没有经济负担,并不急于找工作;另一方面,如今创业的讯息铺天盖地,有些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做电商或者先出去旅游甚至待业,慢慢考虑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而随着网络的发达,开网店、干微商等就业方式既能带来丰厚的收入又不用朝九晚五的坐班,更加多元化的职业给了这一群体更大的空间。
也有专家认为,与其说“慢就业”是一种主动选择,毋宁说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的客观趋势。面对日益激烈的求职竞争,部分大学生“错峰就业”,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积蓄力量,或者四处走走、多看看就业市场,这本身无可厚非,也应当是一种多元选择的权利。有些主动“慢就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理念方面可能比想象中更成熟。比如,他们会更加看重专业是否对口、薪酬是否合理,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宁愿再等等看,毕竟“入错行”的代价可能会很大。和“拣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就业心态相比,这其实是成熟、理性的表现。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严天何认为,在看待“慢就业”现象上,最为重要的应是与“不就业”现象予以区分。
“‘慢就业’不是‘不就业’,它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毕业生的个性化发展,是一种不随大流、不盲从的就业心态。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确实存在两个比较严重的误区,一是盲目跟风,从众式的考研、出国或是考公务员;二是畏惧就业,缺乏基本的发展规划,通过一切可行的方式逃避就业。‘慢就业’很好地避免了第一个误区,但也不能掉入第二个误区。”严天何说。
“从高校就业指导的角度而言,我认为,应该加大个性化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的力度,同时培养同学们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规划能力及社会认知能力,从而促进毕业生更加科学地将自己的兴趣、能力与社会需求有效结合。”严天何说,如此,“快就业”与“慢就业”就只是简单的时间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