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崇仁中学毕业证样本
嵊州崇仁中学毕业证样本、高中成绩单、
嵊州市崇仁中学位于嵊州市崇仁镇,是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创办于1950年2月,1958年,增设高中部,成为完全中学,1988年秋,成为高级中学,1997年成为绍兴市重点中学。 学校以“勤奋、求实、团结、创新”为校训,形成了“严谨、奉献”的教风和“勤学、自强”的学风。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在发展上做文章,在管理上练内功,以质量求生存,以素质求发展”。学校在生源受限制的不利条件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办学质量,近几年来,高校上线率保持在80%左右,会考合格率在98%以上,近三年在省级学科竞赛中获奖14人次,其中2000年获全国物理、化学竞赛一等奖2人次并获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集体优胜奖。
历史沿革崇仁镇是嵊州市西北部重镇,驻地距县城11公里。解放前人口逾万,虽有族办小学6所,但无中学。1949年5月,嵊县解放。在离崇仁镇十多里的嵊县私立春皋初级中学为寻求发展及便于工农子弟就近入学,根据崇仁籍教师、原崇仁昌言小学校长裘怿松先生的建议,在崇仁镇开设分校。
为满足中青年工农群众的要求,1951年春,在校内附设崇仁工农业余夜中学。1951年春,校内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支部,教职工参加教工会(筹)。1952年秋,学生增至9班,学校附近的伟镇庙、海二公祠、歧生公祠、大悲楼等处都借作教学用房,还在玉山公祠东侧新建两个教室,一个办公室,把菱塘六亩辟为操场。
从办学伊始,学校就为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教育质量而努力。7月,首届毕业生参加了升学考试,成绩可喜,单算考入杭一中的就有5人,自此,我校更以教学质量受誉。 1953年起,学校适时提出教育规范化问题,强调按教育规律办事。1955年春,县委派中共党员郑彪来校任校长,王一藩改任副校长。1955年下半年,夜中停办。1966年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9月,县府决定本县私立中学由国家接收。我校改名为嵊县第三初级中学。1956年下半年,中共崇仁中学支部成立(与崇仁区校合为一个支部 ),郑彪任书记。1957年寒假,全县中小学教师集中整风反右学习,我校教师求翌勋、沈肾修、张荣凯等受到错处。1958年,学校改名为嵊县第三中学。1959年6月,县府决定我校更名为“嵊县崇仁中学”。1960-1962年,师生去瞻山下的溪中抬石块,去王院、富润等地运木材,去下西山挖坟砖,建成工字型平房教室二幢。1962年3月,支部书记兼职校长郑彪调县任文教局长;12月,县委派孙殿元任我校专职党支部书记。在此前县领导曾指定副校长过伯根主持学校党政工作。县委曾多次抽调我校主要领导参加社教工作,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1966——1976年10月全国开展文化大革命 粉碎“四人帮”以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1978年4月,县委决定撤销校革委会,恢复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李旭被任命为文革后我校首任副校长。1979年8月,王一藩任我校副校长兼教导主任,主管教学工作。1980年8月,王一藩调任嵊州县中学校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学校以教学为主,发扬民主,尊重教师,从实际出发,面向多数,上扣“两纲”,下抓“双基”,贯彻教育部重新颁布的《中学生守则》,整顿学校秩序,课堂纪律、住校生纪律大为改观,教育质量稳步上升。1982年起学校连续几年开展了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主要内容的“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重点治理脏乱差,师生的精神面貌、校容校貌有了较大的改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1983年,金志华老师被评为省级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1984年李旭调任教育局局长。1986年,高中恢复三年制后第一届学生毕业,应届考生上线人数创恢复高考以来最好成绩。集资4万元向崇仁镇四五村征用土地3.6亩,拓宽操场,使之成为具有300米跑道的运动场,而后曾连续承办过两届县中小学田径运动大会。1987年,我校教工篮球队荣获第一届县教工“奋进杯”篮球赛冠军,88年、 89年又连连夺冠。1985年,金志华调绍兴,沈绍和任校长。9月,全国第一个教师节, 我校开展尊师重教活动,从政治上关心、工作上信任、生活上照顾教师,进一步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