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田中学毕业证样本(4)
文革十年:扭曲中求生存文革十年,万马齐喑。国家动乱,教育浑然,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受到严重的冲击。继1965年的“四清运动”后,1966年中央又发出《5?16通知》,从此,全国掀起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江油中学首当其冲卷入了文革洪流。进行“大揭大批”、“火烧百分之百”、“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一月夺权”、“二月镇反”、“文攻武卫”,“批林批孔”、“割资本主义的尾巴”、“深入批判‘封、资、修’思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8年,江油中学在办了十多的高中教育后,送出三届高中生下乡,停招高中新生。直至1973年才恢复高中招生,但停止了初中招生。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江油中学惨遭劫难。建校十年来修建的校舍被砸得百孔千疮,十年来配置教学设备、实验仪器被洗劫一空。特别是购置的几万册图书资料,大多被作为“封、资、修”的东西被焚毁,有价值的一切书籍或被盗走,或被私藏,图书馆所剩的仅是文化大革命时兴的书籍,文物古迹被砸烂,学校师生心理和精神也遭受难以愈合的创伤。全校师生痛心疾首。
柳暗花明:恢复中求发展
文化大革命结束。教育的春天来到了,江油中学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1977年上期,学校开始恢复文化考试制度。1977年通过招生考试,招收7个高中班,共393人。学校在校学生800人左右。
1978年是恢复高考第一年。江油中学的林小琦考入清华大学。成为江油县自文革以来第一个理科状元,成为江油县考入清华大学第一人。
1979年,在大好形势下,江油中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江油县人民政府对学校加大投入,新建了教学楼,实验楼,阶梯教室,礼堂,新建校门,增添设备,学校面貌大为改观。建筑面积由原来的2000多平方米,增加到4000多平方米。
1980年高考,江油中学的刘凤菊考入北京大学,成为江油县自文革以来考入北京大学的第一人。
1982年,江油中学贯彻落实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学校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在加强软件建设的同时,加强了硬件建设。修建校舍、增添设施、改善办学条件。校园面积30066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379平方米,图书8万册。
1983年10月22日,召开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这是江油全县学校教代会的首例,成为江油中学民主管理、民主治校的发轫。1984年,江油中学实施机构改革,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要求,对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学校召开了两次教代会,讨论制定了一系列改革办法。在管理体制上,改变了原来“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党政分工,实行校长负责制。在分配制度上,实施教职工出勤考核制度和按照课时计奖制。985年6月,江油中学毕业学生王兆华考入武汉大学后取得公费留学美国资格,成为自解放以来,从江油县走出去的第一个公费留学生。中共江油县委举行了隆重欢送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