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整顿奥数乱象何错之有
近日,有媒体刊文谈起一则旧闻,在今年夏天结束的第57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美国队再次获得冠军,中国队比上届再降一位获得第三,亚军被韩国队拿走。因为中国队曾在该竞赛的30年中拿过19次团体冠军,所以针对这两年中国队没能拿到冠军,个别舆论把原因归结为教育部门近几年对“奥数热”的整治。
真的是这样吗?
拿不到冠军,其中肯定有值得反思和总结的教训,但一些媒体所谓的“霸主”地位动摇,其实是正常的名次变动。因为之前中国队虽然拿的冠军多,但也并非年年都是冠军,既然是竞赛,就是动态性的,就不太可能总是一家赢。如果说这两年拿不到冠军是因为整治“奥数热”,那么之前没有整治的时候,冠军也不是中国队年年都能拿得回来,又作何解释呢?因为一两次名次变动,就断定我们的教育质量总体上下降了,并把责任归之于“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公众呼声中,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地打出‘禁奥’牌,进而沿着这条思路降低学校学习的难度和中高考的难度”,激烈批评“中国的教育改革正在被各种芜杂的声音左右着,正被教育之外的强大力量绑架着”,恐怕过于武断,连批评者自己也未必完全信服。
对教育提出批评建议当然是正常的,但这种夸大其词的言论,不也是以一种听起来不芜杂的“声音左右着”教育改革吗?其对公众可能产生的误导,则是很值得警惕的。
鉴于个别地方存在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非公开地将奥数成绩与入学挂钩的现象,严重干扰了义务教育学校入学秩序,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精神压力和家长的经济负担,教育部在2013年召开座谈会,研究部署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奥数热”,坚决斩断奥数与招生挂钩的利益链,禁止义务教育学校入学和奥数挂钩。将这样的治理措施笼统地称之为“禁奥”,并不符合事实。事实上,“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和“全国初中数学联赛”一直在正常运行,并从中产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选手,对有数学专长学生的培养和选拔,从来就没停止过。说“教育主管部门不断打出‘禁奥’牌”,如果不是不了解情况的无心之失,那就是极端不负责任的信口开河。
批评者不但罔顾事实,还把整顿奥数的原因,解释为教育部门“被各种芜杂的声音左右”,把严肃的政策制定过程描述为“观察着诸位‘看官’的脸色,并做好了时刻调整的准备”。照这样说,是不是关起门来决策,拒批评和建议于千里之外,就是批评者们希望的状态呢?其实,面对批评者所说的各有利益倾向的“芜杂的声音”,决策者不可能如其所言,“今天被公众的声音带着跑,明天被所谓的专家带着跑”;相反,对任何一种批评和建议的取舍,都有科学稳定的判断标准,那就是看是否有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否有利于落实国家的教育规划纲要,是否符合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否和经济社会发展长远的战略规划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