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制”十字路口的冷思考
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后,“走班制”成为高中课改新趋势。随着“走班制”的升温,分层授课、流动教学、兴趣分班也成为了一些小学、初中的课改方向。但在推进过程中,它也给学校的学生德育、教学管理、师资配置、教学空间等方面带来挑战。如何走下去和走得更远,这是“走班制”抛给中小学校长的新课题。 近日,广东佛山一民办学校实行“走班制”的新闻引发热议。而此前,深圳、青岛、北京等多地的中小学“走班”成风。2014年12月16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后,更有不少专家预言“走班制”将成为中小学课改新潮流。 所谓“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和兴趣愿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适合与可选择,是“走班制”的两个关键词。以兴趣为主导的“走班”形式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提高了学生的选择能力、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它实行大小班上课的多种教学形式——讲座式的短线课程实行大班制,研究型的课程实行小班制。通过这样的不同班级、年级学生的组合教学,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扩大了学生的交流范围,增加了学生的相互影响,有利于提升同一层次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走班制”也遭遇了不少问题。如何走下去和走得更远,这是“走班制”抛给中小学校长的新课题。 “走班”走出的选择题 “试点‘走班制’,是一名具有教育使命感的校长应作出的选择。”在第六届京师基础教育创新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青岛附属学校校长李玲十分赞成在中小学推行“走班制”。从2007年开始,她所在的学校已在小范围内试行“走班”。2014年,学校在英语和数学学科方面又实施了年级的“走班”。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教学方式也相应发生变革。对于学校而言,教育改革走向深处,将育人为本落到实处,需要让教育回归到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成长上。如何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主动去发展和提升自己,这是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走班制”因其因材施教的特质,成为目前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在李玲看来,“分层走班”的课程模式,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才是培养未来社会公民所做的教育选择。 |
- 上一篇:邛崃文昌中学毕业证样本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