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校大全_毕业之家园网移动版

高中家园网 > 大学资讯 >

“走班制”十字路口的冷思考(2)

“走班制”的实行对于学生而言,意味着选择和自我管理。在“走班”的过程中,每一名学生开始去尝试、探索、思考,慢慢发现什么是适合自己的,什么是不适合的,开始学会做选择。学生选择意识的增强,是李玲十分看重“分层走班”的一个重要原因。

“‘走班制’的课程模式提升了学生的成绩,让孩子真正经历了生活选择。在形式和内容上,它都给予了学生最大程度的选择权。无论在选择过程中经历挫折还是遭遇困惑,都是他们未来人生的‘必修课’。”尽管十分赞成在学校推行“走班制”,但在实践过程中,李玲还是十分谨慎:“首先要试点,然后将这些试点拓开,逐步关注语、数、英学科,从一个学科拓展到多个学科,从一个层面拓展到多个层面。”

“走班制”课程给予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而对于家长而言,缤纷的课程也给他们出了一道道家庭教育的选择题。李玲所在学校的一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报了三个兴趣选修课,选修课采取的是择优录取制度。那名学生的第一志愿是舞蹈,但落选了,只能选择去第二志愿的健美操课。家长情急之下打电话要求李玲把孩子调到舞蹈班。在与学生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她发现“分层走班”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家长的传统教育理念,孩子选择能力的缺失,与家长的选择意识淡薄紧密相关。每一个孩子在未来生活中都要独立作出选择,同样也要承担选择的结果,这是学校和家庭教育需要教会孩子的。显然,目前的家庭教育还没有做好准备迎接“走班制”的洗礼。而横在“走班制”前进路上的障碍,远不只是学校和家长对于“走班制”的观念分歧。

“走班制”且慢走

“走班制”与学校进行课程改革的需求相契合,因此,推行“走班制”一直位于不少学校改革“议事日程”的顶端,“走班”热居高不下。但是,追溯“分层走班”制度的源头可知,“走班”在国外教育体系中并不算稀奇。在国外教育中不稀奇的“走班制”,是否能扎根在我们的教育之中,还有待考量。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校长胡晓明认为,“走班制”尚处于试验阶段,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研究教育管理理论和现代学校制度的程凤春教授,则直接摆出了数据: 在教学空间和师资配备方面,假设将原来45人的班额拆分成30人的班额,在现有教学不变的情况下,教室与教师数量至少也要增加1/3。“走班制”的实行势必对学校的教学空间和师资配备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