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校大全_毕业之家园网移动版

高中家园网 > 大学资讯 >

“担心妈妈会死” ?如何应对孩子的死亡焦虑?(4)

相反,经过生死课程干预后,小学生的生死态度正向化了,可以坦然地讨论死亡,和父母、同学的关系也有所改善,生命态度更加积极。在小学生班会上,孩子们的发言开始了有着对生活的思索,形成很有哲理的观点,这让课题参与者很是欣慰。

“但是在课程结束一个月和六个月后我们分别做了追踪调查,发现只有持续的生死教育才能保证效果的持续。”高钰琳说。因此,教师和家长应根据儿童心理学发展特点,主动利用生命教育课程或相关资源,系统地帮助儿童认清死亡本质。同时,针对生活中的死亡事件开展机会性教育,从而促进小学生主动思考死亡,形成积极正向的生死态度。

链接

死亡教育源于美国,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正式兴起则在20世纪60年代。死亡教育是一个探讨生死关系的教学历程,包含了文化、宗教对死亡及濒死的看法与态度,希望借着对死亡课题的探讨,使学习者更加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并将这种态度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总而言之,谈“死”是为了更好地“生”,只有深刻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向死而生。

目前死亡教育有两种实施模式:一是教导式的,提供文章、资料、书籍或视听媒体,由主持人向听众介绍;二是经验性的,以学生为主,用各种经验、情绪分享的方式,来探讨死亡和濒死的各种情绪和感情。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杨丽云 通讯员 黄瑶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