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校大全_毕业之家园网移动版

高中家园网 > 大学资讯 >

找找“分数主义”的病根

“锦标评价”主要是基于管理的,主要是“指挥棒”,而不是“服务器”;“工作评价”主要是基于教学的,常常是“底线”意义上的合格测量,因此,它主要是“服务器”,而不是“指挥棒”。有鉴于此,基础教育领域的各类评价,尤其是学生评价,应当服务师生教学,以底线的合格性评价为主。

在反思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时,“分数主义”往往是个“热词”。分数主义反映的是一种唯分数的价值取向。在此取向下,对学生,分数是衡量他们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提高考试分数是他们的主要目标。由此延伸,对教师,分数是学校衡量他们业绩的主要根据;对学校,主管部门主要以升学率评价其绩效。我们认为,分数主义是一种评价取向的异化,要克服普遍存在的分数主义现象,首先必须深刻分析其成因。

分数主义是传统人才观念的折射。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才本来就是多种多样的,但社会对人才的理解却偏离自然轨道,常常用一把尺子衡量不同的人才。教育意义上所说的评价,主要应当是合格性评价;它应当是“为了教学”的评价,是为了调节教学过程、激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而进行的价值判断。分数主义盛行学校的背后,是评价学生标准的错位。

分数主义秉持和代表的是一种暂时的、绝对化的、非发展性的人才评价观点,仅仅关注当时当下的某次考试成绩。这种强调分数、学历的人才观和优胜劣汰的评价观,也引导着很多教师、家长甚至是学生自己,用考试成绩衡量评价学生发展。在此氛围下,几乎所有人都在用“考试成绩”即分数鉴定孩子,忽视了其他素养的考查。在学校教师及家长眼中,那些成绩优异、乖巧听话的孩子,就是未来社会要认可的人才;在社会公众尤其是用人单位的定义中,人才就是高学历、高分数和名校……在这种唯分数、重学历、傍名校的人才观影响下,孩子们从小学开始就以此为导向标,争分夺秒学习、应试,以获取高分进入名校,为将来职业生涯增加砝码。显然,分数主义的思想行为,不仅恶化了教育发展生态,还阻碍了教育主体对于理想的追求。

分数主义是科举制度遗落的教育暗流。

早在1400多年前的隋朝,中国就形成了完备的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制”。直至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前后延续达1300年。

不可否认,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科举制通过扩大考试对象而扩大统治基础,激励平民子弟读书上进改变命运,考试形式也较为公平合理,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传播和进步。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演进,科举制也日益暴露出明显的负面性。由于很多学子视科考为唯一通途,形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取向,不少人穷其一生都没考取功名,这对于考生以及社会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并掩盖、堵塞了人才多样性成长的路径。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