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校友”罗必良:人生的要义就在一个“勤(3)
勤干铸就农经学家的学者之路
1987年,从西南农学院研究生毕业之后,罗必良被安排到位于河北廊坊的农业部农村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书。11月的天狂沙飞舞,初到廊坊,罗必良和与他研究生同学的新婚妻子顿时觉得失望,两间房子只有两张单人铁床拼凑的床铺、两把椅子、两张桌子,连他最为珍贵的书籍也无处安放,只能放在地上。一次水龙头出现故障,顿时房间内水漫金山,罗必良的书籍全部泡烂,这是让他最为心痛的。那个时候,他便暗暗告诉自己,总有一天一定要走出这个地方。
在干部学院里任教的六年是艰苦的。先不说吃不惯大馍,就连粗糙的陈米也无法供应充足。但这六年也是充实的。在罗必良看来这是储存能量的六年,为他后来在学术界声名鹊起奠定了基础。“在干部学院,我总共上了二十一门课程。”罗必良说,这便意味着他需要广泛地阅读书籍。他每天做的事就是看书、备课、写文章。六年的光阴中积累的知识大大超越了他本科和研究生阶段读的书。
当然,罗必良的咬紧牙关走出干部学院不仅仅是单纯的离开,他要的是以更好的自己走出去。1992年,年仅30岁的罗必良破格评上副教授。
1993年,罗必良一心想带研究生,考虑到科研条件、生活环境等因素,他接受了华南农业大学的邀请。到广州罗必良可谓是顺风顺水,起初的一年,省内报社就经常找他约稿。1994年11月7日,罗必良被评为广东省优秀中青社会科学家,那时他正要年满32岁。同年11月底,他顺理成章地再次破格晋升教授,是当时广东省最年轻的教授。一年后,罗必良欲申请博士生导师,但评委们认为他太年轻,应该先去攻读博士学位。但是他说:“我一定要先做博导再读博士,我相信我的能力”。1996年,罗必良成功受聘为博士生导师,成为了当时广东省的“稀缺资源”。随之他就读博士学位,1998年博士毕业。
罗必良最大的兴趣是专业研究,在生态经济、区域经济、制度经济及农村经济组织等领域作出了创新性贡献。他首次提出“技术生态学”,倡导对技术创新及其使用的生态学后果进行研究。罗必良的研究涉猎广泛,先后研究过生态农业、农村土地制度、区域经济、贫困与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乡镇企业宏观调控、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组织制度等问题,先后主持和参加各类科研课题30余项。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经济与制度经济。
从大学开始便笔耕不辍的罗必良如今著述甚丰,从1991年出版《从贫困走向富饶》开始,专著接二连三问世,到目前为止共计出版专(合)著30余部。此外,还在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短论与随笔近200篇。